看似“閑置”,實則商機 庫存貨里淘到金
中新浙江網10月23日電 薛柱在義烏做庫存品貿易已經三年多了,談到當初進入這一行業,他說非常偶然。最早,薛柱開了家超市,為了降低成本,每次超市低價促銷,他總是要千方百計地尋找廠家急于脫手的庫存貨源。久而久之,薛柱漸漸發現,幾乎所有的生產廠商都會有一定量的庫存,有的甚至因為庫存太多,影響了正常的經營。
“經營庫存貨比正貨的利潤要高得多,能達到30%。這在幾乎微利的小商品領域,簡直就是暴利。”薛柱告訴筆者,在義烏市場上,一件商品的成本價只要稍經打聽就能知道。一旦出現了比成本價還低的價格,只要產品沒有致命缺陷,這類庫存積壓品馬上就能找到銷路。看見了商機的薛柱索性整合資源,成立了義烏梁柱庫存積壓商品購銷中心,成了義烏市場上“淘庫存”的先行者。
看似“閑置”,實則商機
“不少企業因為季節變化、產品調整或準備轉行等原因,余下大批的庫存,卻沒有精力專門處理,只想快點脫手,周轉資金。”幾天前,薛柱剛為一家準備轉行的廠家處理了價值二十多萬元的飾品。
有一次,薛柱從廣東東莞收購了一批一次性紙杯,是當地某企業為南方航空公司生產的,由于硬度、耐壓度沒達到南航標準,被退貨。可是,杯子上已經印上了南航的標志和文字,根本沒法在國內銷售。最終,薛柱把杯子賣給了一個西亞的客戶——有了中文字,這杯子在當地人看來還別有一番異國風情哩。
為了找貨源,薛柱經常跑上海、寧波的海關。他發現,在對外貿易中很容易產生庫存積壓。例如,有一批服裝,本來要出口到日本,但是日本客戶檢驗標準非常嚴格,扣子釘得不夠正、顏色有差別,都成為退貨的理由。貨退回來,中國企業就非常頭痛。如果去海關拿,要辦繁瑣的手續,還要交場地費,因此80%的企業都選擇放棄,這批貨就成為“無主貨源”。時間超過三個月,海關有權將其拍賣。薛柱就經常參加這些拍賣會。他告訴筆者,像這樣一些罰沒、走私、逾期的貨物,除了侵權產品,都可以通過拍賣獲得,然后轉手獲利。
細分競爭,看清風險
“這個行業沒有什么門檻,只要勤快,肯多問多學,新手很快就能入門。”不過,薛柱也告訴筆者,“庫存淘金”雖然是個新興行業,被很多人看好,但是從他幾年的從業經驗看,高利潤肯定和高風險相伴。
不久前,薛柱從海關拍到了一批30萬平方米的防水建材,本來這批貨是出口法國的,但歐洲進口的檢測標準很嚴,這批材料無法通過,造成了積壓。拍到貨物后,薛柱還暗自得意:這批材料在建材市場上屬于緊俏品,肯定能賣好價錢。結果,因為這批貨是按照法國企業標準下的訂單,國內沒法使用,他結結實實地吃了一次虧。
薛柱提醒,要防風險,自身的判斷力是關鍵。
“剛入行的人最好先從自己熟悉的行業中尋找機會。先找好買方,有人接盤了再去找貨源。等價格、樣式什么的都熟悉了,再慢慢建立自己的信息網絡,做獨家生意。”
此外,在薛柱看來,庫存貿易還有另外一種風險:缺少主動權。如果說普通的生產廠商能夠隨著市場行情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產行為,那么庫存貿易的主動權則掌握在別人手上——很難預測自己的下一個貨源在哪里,無法保證滿足客源的需求。
“比如有個帽子客戶買過一次庫存商品,非常滿意,想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可是我卻不敢,因為貨源不穩定。”薛柱和幾個較早涉足此行的朋友的想法是,擴大庫存商品的概念,慢慢涉足地產、原材料,甚至法人股(不能在市面上流通)。
信息銷路,都要盯牢
我國是一個生產大國,但并不是貿易大國,長期以來國內企業的庫存產品積壓已成為一個日益普遍的問題。據有關統計,國內現在的庫存積壓物資已達到3萬億元,并且還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
“庫存經營不善而導致企業倒閉的例子也不少。”薛柱有個朋友曾開了家做飾品加工的小廠,因為飾品的更新速度實在太快,這個朋友一時很難把握市場動向,造成了幾十萬元的庫存,差點破產。最終他只能低價賤賣產品,虧損了一大筆錢。
而正是看準庫存里面的商機,近年來,在義烏街頭不斷有收購庫存商品的廣告打出來。借助得天獨厚的小商品市場優勢,目前在義烏做“庫存淘金”行當的已有大大小小兩三百家,從業人員達1000多人。他們一年的銷售額多則上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被義烏商界看做一匹“黑馬”。雖然競爭相對激烈,但仍然有較大的盈利空間。
“這行是越精越好,如果信息掌握充分,銷路順暢,利潤回報率是很高的,還有很大的市場空白點。”薛柱分析。
品牌信譽,競爭之寶
筆者了解到,隨著眾多經營庫存公司出現,專門提供庫存供求信息的中介網站也多了起來。他們依靠紅火的庫存交易收取信息費。有貨源信息的人可以直接在網站上發帖,還可以打電話,非常方便。在杭州創辦三年的中國庫存網發展了3萬多會員,每天有兩萬多客流量,供求信息累計有12萬條。除了浙江,福建等地也出現了芝麻開門庫存網、庫存在線等網站。
很明顯,這一行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現在很多廠家也聰明了,在處理庫存時,會向幾家庫存公司詢問價格,然后確定高價買家。”薛柱說。
在這樣的背景下,庫存交易的個人信用或者公司的品牌就越來越起到關鍵作用了。曾經有個客人向薛柱抱怨自己輕信了一個上門推薦帽子庫存的業務員,“樣品很好,可是發到的貨品一看,大部分帽子都存在很大的瑕疵,根本沒法再銷售。”這樣,該庫存公司等于一票生意就做絕了自己的路。
“庫存貨嘛,要很完美不可能。對合作的客人,我們都會事先如實匯報存在的問題,讓對方調整預期從而減少風險。我覺得這是職業道德,也是給自己更寬的路。”薛柱告訴筆者。(作者:周明露)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