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港企 柬埔寨服裝業迅速提升
柬埔寨借助香港在紡織、染色、加工及物流方面的專長,得以提升在國際服裝供應市場的地位。2006年,柬埔寨是美國第九大服裝供應地,今年則有可能超越香港和洪都拉斯,攀升至第七位。柬埔寨的崛起,反映出亞洲及其他地區的供應地,正設法從中國內地手上搶去美國市場份額
在金邊一家服裝廠,20歲的Son Sean身穿深藍色紅邊工作服,站在一臺巨大的熨燙機器旁邊,笑著回答記者的提問:現在,我家的生活條件好多了。她稍微停頓一下,把服裝領子推進機器之后繼續說:“我媽媽可以用我的收入蓋一座三十幾平米的磚房,我15歲的妹妹可以繼續上學。”
Son Sean是許多服裝工人中的一位,他們來自高棉省貧窮的Svay Rieng地區。她每個月的收入平均在70美元,如果加班,每月還可以拿到加班費。Sean的同事Vong Pak今年39歲,她自豪地說,她用自己的收入支撐全家的生活。她說:我用自己的工資支撐68歲的母親和我的四個孩子的生活,我為孩子們支付學費。Sean和Pak都在新島服裝工廠(NIC)工作,這家工廠有800多名工人。NIC是柬埔寨290多家服裝工廠之一,他們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產品。INC在六個國家開辦工廠,柬埔寨、印尼、斯里蘭卡、越南、立陶宛和毛里求斯。公司生產男士和女士正式襯衣和休閑襯衣,產品賣給Marks & Spencers以及高檔海外消費者。新島榮獲柬埔寨第一法人公民身份獎,這個獎由世界銀行組織民營金融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FC)在2005年發起。
服裝業漸成支柱產業
柬埔寨服裝工業是國家的主要工業,它是主要的出口創匯產業。2006年,出口總額25億美元,雇用330,000個貧窮地區的農村婦女,她們通常支撐著大家庭的生活。總的來說,大約有170萬人或直接或間接地依靠服裝工業生活。
根據2007年6月柬埔寨經濟協會發布的人力發展與出口多元化和附加值報告,服裝工業工人每月的平均工資是73美元,其中29%來自加班收入。
服裝工業幾乎占柬埔寨總出口的80%,因此對柬埔寨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全球競爭不斷加劇,導致服裝工業非常脆弱,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幫助柬埔寨服裝工業生存下去。
柬埔寨借助香港在紡織、染色、加工及物流方面的專長,得以提升在國際服裝供應市場的地位。2006年,柬埔寨是美國第九大服裝供應地,今年則有可能超越香港和洪都拉斯,攀升至第七位。柬埔寨的崛起,反映出亞洲及其他地區的供應地,正設法從中國內地手上搶去美國市場份額。
官方對未來表示樂觀
柬埔寨的制衣商及政府官員均深信,盡管歐盟和美國對中國服裝實施的配額限制將于2008年撤銷,但在2008年后,柬埔寨依然會是重要的服裝生產基地。有專家于2004年指出,當《多種纖維協定》下的配額取消后,柬埔寨將落后于中國、印度及其他主要競爭對手,但柬埔寨政府和服裝業者指出這些預測沒有事實根據。事實上,在2005至2007年首季期間,柬埔寨服裝業一直持續增長,出口公司數目、雇員人數及出口總值均不斷上升。
柬埔寨制衣廠商協會秘書長Ken Loo表示,目前柬埔寨有298家以出口為主的工廠,雇用355,000名工人,較2005年的220家工廠及250,000名工人為多。2006年,柬埔寨服裝出口總值突破27億美元,其中輸往美國的服裝占逾21億美元,歐盟則占不足60萬美元。從2005年全球撤銷配額后的情況來看,2009年亦不會對柬埔寨服裝業構成嚴重影響。
Ken Loo稱,在柬埔寨經營的企業正為2009年作好部署,他預料占柬埔寨服裝產量95%的外國業者將繼續在柬埔寨及中國內地擴展業務。
港企成為重要力量
專家認為,香港紡織及漂染商信誠化工在柬埔寨設立業務,提升了該國服裝業的水平。柬埔寨中國港澳僑商總會將香港及澳門企業的雄厚實力結合起來,柬埔寨副總理Sok An表明,該會加快了柬埔寨與區內及全球的經濟融合。
在柬埔寨從事服裝業的外國業者大多來自香港、臺灣、中國內地及南韓。值得注意的是,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柬埔寨銳意發展為服裝生產基地,當時香港投資者大舉進軍當地。據柬埔寨制衣廠商協會的2006年10月會員名錄顯示,284家活躍會員企業中,62家來自香港,其中6家雇有超過3,000名柬埔寨工人,包括Tack Fat Garment和其附屬公司Supertex、Gold fame Knitters、大地針織制衣廠、誠豐紡織廠及SL Garment Processing。
香港制造商看來積極投資柬埔寨市場。2006年,只有2個香港的柬埔寨服裝業投資項目獲得批準。其中一個項目屬于車縫和洗滌廠Meng Yan Garment Manufacturing & Wet Processing Ltd,投資額為300萬美元;另一個屬于香港Fuling Computer Embroidery的刺繡部,投資額為100萬美元。
雖然涉足柬埔寨紡織制衣業的香港公司不多,但香港對當地市場仍然舉足輕重。柬埔寨在美國和其他地區的服裝市場表現出色,香港業者在這方面貢獻良多。
利豐于1998年在柬埔寨開展成衣采購業務,時至今日,利豐的金邊辦事處雇有近100名員工,辦事處經理Long Bunna表示,集團正在當地市場迅速發展。
柬埔寨制衣業生產力中心總監Mona Tep強調,香港SL Garment Processing是亞洲最大的洗滌設施,擁有敏銳的時裝觸角和優秀的加工技能,令柬埔寨服裝業大大得益。SL的企業客戶包括Levis、GAP、Nautica、YSL、Zara及H&M等。
對柬投資仍需慎重
柬埔寨作為投資基地,最大吸引力在于可優先進入主要服裝市場,包括美國、歐盟、加拿大和日本,還有便利的營商環境。柬埔寨服裝業既擁有優勢,亦有不足之處。其中一項獨特優勢是,國際勞工組織根據國家和國際標準對柬埔寨的制衣廠工作環境進行獨立監察及匯報,全球只有柬埔寨一個國家享有這待遇。
由于制衣廠的工作環境獲得保證,GAP、Levi’s、迪士尼(Disney)、Sears及沃爾碼(Wal-Mart)等著名服裝品牌均在柬埔寨進行采購。柬埔寨最大的服裝買家GAP與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合作,推行管理技巧培訓試驗計劃,為7家雇有近20,000名工人的GAP制衣廠的650名管工提供訓練。
國際金融公司的柬埔寨辦事處服裝部項目經理Karla Quizon表示,重視勞工標準是現時國家挑選服裝采購地的三大準則之一。該公司的合作伙伴國際買家論壇(International Buyers Forum)渴望利用柬埔寨作為試點,建立全球通用的采購模式。
然而,柬埔寨的工會數目眾多(1,100家工會僅代表300家工廠),難以管理,而且經常爆發罷工和暴力行為。柬埔寨制衣廠商協會主席文舒揚在最近舉行的一個政府與企業論壇上指出,有2家企業本打算在柬埔寨開設店鋪,但最終選了越南,原因是當地沒有罷工問題。
另一方面,柬埔寨的勞工成本相對穩定。2006年10月,柬埔寨的法定最低每月工資由45美元調升至50美元。事實上,由于計件工作及超時工作盛行,當地不少工人每月賺取80至130美元。
今年4月,柬埔寨政府提出將夜間工作的成本由目前的200%(相對于日工成本)降低至130%,藉以維持競爭力。
發展前景眾說紛紜
據美國國際發展局2005年一項量度服裝業競爭力和勞工生產力的基準研究顯示,柬埔寨的排名遜于土耳其及墨西哥,但與巴西看齊,并領先中國內地和埃及。研究又強調,中國內地的供應鏈完善,貪污較少,并與全球買家緊密聯系,因而得益。柬埔寨的主要弱點包括員工缺乏培訓,過度依賴進口紡織材料及發電成本高昂。市場專家表示,在若干層面上,貪污仍然是一個問題。
至于柬埔寨服裝業的長遠前景,業界的看法有分歧。柬埔寨制衣廠商協會的Ken Loo表示,柬埔寨服裝業始終只是一個剪裁、縫制及縫邊制造基地,發展前景黯淡。不過,也有觀察家認為,柬埔寨可望在制衣增值鏈不斷向上爬升,原因包括柬埔寨是棉花和蠶絲原料基地,出口不斷增升,以及制衣業生產力中心的推廣工作令不少企業受惠。此外,柬埔寨政府和國際機構(特別是國際勞工組織及國際金融公司)又大力支持服裝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