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四國迎來第二波投資機遇
2008東亞投資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
本報記者 丁文健
“東亞投資合作組討論,與會的專家大體有這樣一個共識,就是東亞合作,東亞經濟一體化可能正在面臨第二波歷史性的機遇。”2008年5月11日,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副會長吳建民在“2008?東亞投資論壇”開幕式上表示。本屆東亞投資論壇以“全球金融波動背景下的東亞投資合作”為主題,就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東盟四國新興市場的投資機遇和挑戰及深入挖掘東亞投資合作潛力展開討論。來自國內外的300多位政府官員、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吳建民介紹說:“過去11年,東亞的合作取得了巨大進展,東亞10+3區域內的貿易已經占到外貿總量的40%~50%,比歐盟少10%,比東盟還多10%。”
中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東盟協會主席顧秀蓮在論壇上表示,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是一個正醞釀大調整、大變革的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深入地發展,全球和區域合作方興未艾,國際形勢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其中迅速崛起的發展中大國備受矚目。東亞地區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迅速增長,在全球政治、安全事務和國際體系中的作用和影響明顯地上升,成為推動世界格局變化、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重要因素。進入了新世紀以來,東亞已經駛入了大發展的快車道,一個團結、開放、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東亞,正在呈現于世人的面前。
“中國一貫高度重視并積極地發展地區經濟合作,以經貿合作為例,中國首先與東盟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服務貿易協議,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0年建成,中國與東亞地區的經濟往來增速很快,相互聯系日益緊密。2006年,中國對東亞地區的貿易額已經達到了5024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外貿總額的32.5%,中國自東亞進口2950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37.3%。由此可見,超過1/3的中國對外貿易額發生在東亞地區內,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東亞地區貿易逆差達到875億美元,這就意味著為東盟各國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中國已經成為韓國第一大進口、出口市場,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泰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第四大出口市場。中國的發展,為東亞各國經濟增長帶來了機遇,并已經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引擎。”顧秀蓮說。
論壇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陳健就進一步促進區內投資合作的發展提了幾點希望:
第一,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合作原則。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和諧的發展,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的發展,中國將繼續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東亞各國共同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二,要加強政府間的溝通和協調。東亞各國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也不盡一致,有必要加強政府層面的合作,增進釋疑。其中包括:加強機制建設,促進各方政策對話和協調;要從宏觀上為區域投資合作提供政策指導和導向;要加強信息交流,為企業投資合作搭建平臺。
第三,促進企業間的合作,鼓勵和支持中國和東亞國家間、企業間加強接觸,共同探討擴大合作的新途徑、新方式。我們支持中國企業到東亞各國投資興業,也歡迎東亞國家、企業參與中國的經濟建設。
第四,支持商會等民間機構的合作和交流。商會是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強各國商會合作,建立雙邊和多邊的信息交流機制,為東亞國家企業增進了解、擴大交流與合作搭建橋梁。
“東亞投資論壇”是經“東亞思維庫網絡”倡議,在中國外交部指導和支持下,由中國國際關系學會、中國外交學院等部門聯合發起設立,旨在通過促進東亞政界、企業界和學術界間良性互動,構建一個高層次、開放性對話與合作平臺,以投資合作促進東亞地區經濟持續發展與繁榮。 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