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與東盟貿易合作的比較優勢分析
摘要: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是一種超出國家范疇的自由貿易區。東盟是由不同的主權國家組成的;而中國又是一個區域差異比較大的國家,各個區域在參與這種區域性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時也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這種獨特的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形式,對現有的國際貿易理論提出了挑戰,也對參與各方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戰。本文通過建立一個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一方面促進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另一方面給出我國的區域性貿易合作的路徑,對貴州省與東盟的比較優勢分析,提出貴州省擴大與東盟貿易合作的相關對策措施。
關鍵詞:東盟 比較優勢 對策
中國與東盟于2001年11月提出了在10年內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這個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將形成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GDP、貿易總額1.2萬億美元的經濟區域。這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也是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
中國與東盟旨在建立的自由貿易區是一種超出國家范疇的自由貿易區。東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簡稱, 是由10個主權國家組成的一個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的組織,這10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相對于我國的整體水平來說,新加坡是比較發達的國家;而其他國家則是比較相似的國家。我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充當一個規模與東盟相當的經濟實體的角色,同時我國又是一個區域差異比較大的國家,各個區域在參與這種區域性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時也會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我國的東部地區相對于東盟來說,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區域;而中西部地區則是比較類似的區域。因此,中國與東盟旨在建立的自由貿易區,對于東盟來說,它是由不同的國家組成的,是大于國家范圍的;而對于我國的不同區域來說,它們是一個國家范圍內的行政區域,小于國家范圍的。
一、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
比較優勢理論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兩國兩商品模型、兩國多商品模型、多國多商品模型等。在這些貿易模型中,一個隱含的假設是,貿易發生在規模大小相似的國家之間。這個假設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任何貿易只在不同的主權國家之間進行,不存在一個主權國家與另一個大于或小于主權國家的區域進行貿易的模式;第二、規模相當的國家之間才有可能形成比較優勢。然而,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的發展,特別是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已經遠遠地超出了這些模型的限定,嚴重地削弱了這些模型的解釋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來對新的事實進行有說服力的解釋。
為了簡便起見,我們是這樣對模型做出假定的:
(1)貿易可以在非國家形式的不同大小區域之間進行。
(2)存在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和兩種可貿易產品。
(3)兩種產品的生產都只有一種要素投入:勞動。
(4)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在不同產品上的生產技術不同,存在著勞動生產率上的相對差異。
(5)給定生產要素(勞動)供給。要素可以在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內的不同部門流動但不能在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之間流動。
(6)規模報酬不變。
(7)完全競爭市場。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生產的產品價格都等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無經濟利潤。
(8)無運輸成本。
(9)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之間的貿易可以是不平衡的。
與傳統的比較優勢模型相比,我們的模型假定突出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貿易可以在非國家形式的不同大小區域之間進行;第二、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之間的貿易是不平衡的。
與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模型相同,生產和貿易的模式是由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差別決定的。兩個不同大小的區域應該專門生產并出口其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不具有“比較優勢”(或有“比較劣勢”)的產品。產品的比較優勢可以用相對勞動生產率、相對生產成本、或者機會成本來確定。
根據我們的假設,只有兩種產品(A和B),但生產這兩種產品的區域是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M和N),其中M由兩個不同的國家S和T組成,N是一個大國(C)當中的一個區域;那么,哪個區域應該出口A,哪個區域應該出口B呢?
為了確定比較優勢,我們將相對成本從小到大進行如下排列:
(αLA /αLA)N <(αLA/αLB )T <(αLA/αLB )M <(αLA/αLB)S
(αLA/αLB )M=(αLA/αLB )C
其中αLA和αLA分別表示生產1單位A和1單位B的勞動投入量。在這里,區域N生產A的相對成本(相對勞動投入量)最低, S國生產A相對成本最高。相反,區域N生產B的相對成本最高,而S國生產B的相對成本最低。如果發生貿易的話,生產貿易模式是這樣確定的:區域N出口A進口B,S國進口A出口B。
如果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貿易只發生在M和C之間,而(αLA/αLB )M=(αLA/αLB )C,M和C之間無比較優勢而言,所以貿易將不會發生。
進一步地,如果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之間的貿易可以是不平衡的。為了確定比較優勢,我們將相對成本從大到小進行如下排列:
(αLA /αLB )N >(αLA/αLB )T >(αLA/αLB )M >(αLA/αLB)S
(αLA/αLB )M=(αLA/αLB )C
(αLA /αLB )N=∞
(αLA/αLB)S =0
在這里,如果發生貿易的話,生產貿易模式是這樣確定的:區域N只出口A,S國只進口A。如果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M和C之間,其中一個出口A進口B,另一個則出口B進口A;或者相反。
所以,在兩個不同大小的非國家形式的區域內,存在一種有別于兩國之間的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為一個大國與一個由小國組成的聯盟展開貿易合作的提供了獨特的路徑:對組織進行合理的區劃對比。
二、貴州省與東盟的比較優勢分析
如果按照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來分析,貴州省與東盟在很多領域的貿易是不會發生的;因為在中國—東盟的大框架內,中國對東盟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在相對成本上與東盟的平均水平是很接近的。而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為貴州與東盟的貿易合作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新的發展路徑。
(一)貴州省與東盟的貿易現狀
貴州作為東盟的近鄰,在地緣、人緣、業緣、文緣等關系上源遠流長,貿易與投資的互補性較強。2002年貴州同東南亞的貿易額占對外貿易總額的16.3%,比2001年增長25.4%。2003年貴州對東南亞的貿易額占貴州進出口貿易的19.395%,比2002年增加了69.88%。2004年至2006年8月,貴州與東盟的貿易總額情況如表1所示,繼續呈現良好的態勢。
表1 貴州與東盟的貿易總額情況表
單位:億美元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年(1月—8月) |
貿易額 |
2.81 |
2.55 |
2.03 |
信息來源:2006-05-19 16:42:33 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網http://guizhou.pprd.org.cn/
(二)貴州省與東盟的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1.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不適應貿易自由化要求。從近幾年貴州省對東盟國家出口的商品結構看,絕大多數為初級品,并呈上升趨勢,競爭力不強,產品的附加值小。在東盟市場的整體競爭力不強,產業承受貿易自由化沖擊能力弱;商貿、旅游等第三產業缺乏支撐產品,產業鏈短,為自由貿易區提供良好服務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與東盟的趨同性明顯,貴州面臨一個在提升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大力提高產品競爭力的艱巨任務。
2.貿易和投資規模較小。在“泛珠三角”九省中,2004年貴州與東盟國家貿易合作總額所占比例僅0.7%;2005年為0.55%。東盟對貴州的投資總額2004年為0.02億美元,2005年為0.03億美元?傮w上呈現不穩定趨勢,處于低水平階段。
3.競爭對手相對較多。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啟動,給貴州帶來諸多發展機遇。但與鄰省比較,貴州面臨的競爭對手更多一些,有國外的,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文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南亞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由貿易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市場領域的“搶灘”競爭將更為激烈,我們的資本品和出口產品如無較強的競爭力,進入市場的難度會更大。更有來自周邊省區的競爭對手。貴州與廣西、云南相臨,如何做好“外聯互動”的工作,將是貴州擴大與東盟貿易合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可以說,貴州能否有效把握“10+1”提供的發展機遇,以上問題的解決,起著決定性作用。
(三)貴州與東盟貿易合作的比較優勢
近幾年貴州省與東盟的貿易額增幅較大,出口主要以化工、輕工及機電產品為主,進口以橡膠、棕櫚油、原木等原材料為主。特別是與東盟國家在能源和天然資源開發等領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為了進一步突出貴州與東盟貿易合作的比較優勢,按照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的生產與貿易模式,我們選取了16個樣本,采用RCA值分別對中國與東盟、貴州與東盟的顯性比較優勢的進行了對比測算與分析,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中國與東盟、貴州與東盟的RCA值對比表
|
烤煙 |
中藥材 及其加工 |
香料 |
水果 |
大米 |
辣椒 |
橡膠 制品 |
礦產冶煉品 | |||||
中國 |
1.14 |
1.73 |
0.86 |
0.91 |
0.96 |
1.59 |
2.09 |
1.47 | |||||
貴州 |
2.43 |
2.02 |
0.43 |
0.94 |
0.79 |
2.95 |
1.98 |
1.28 | |||||
|
天然 橡膠 |
家用電器及硬盤制造 |
白酒 |
重型機械生產制造 |
農藥 化肥 |
橋梁 建設 |
小型發電設備 |
旅游 | |||||
中國 |
0.93 |
1.83 |
1.76 |
1.92 |
1.77 |
1.93 |
1.76 |
1.18 | |||||
貴州 |
0.65 |
1.78 |
3.28 |
2.09 |
1.82 |
1.79 |
1.92 |
1.94 |
注: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6)、貴州省統計年鑒(2006)、貴州省商務廳電子政務網統計資料。
通過表2,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從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來看,在烤煙、旅游等方面中國與東盟無比較優勢而言,而如果從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來看,貴州與東盟在這些領域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同樣地,在香料、天然橡膠等方面,東盟與中國相比,沒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而與貴州相比,東盟就表現出明顯的優勢。觀察表2,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地發現,即使是同樣具有比較優勢,但顯現的程度卻有一定的差距;對貴州而言,在白酒釀造、辣椒生產等方面就呈現出更為明顯的優勢。因此,利用超出國家范疇的比較優勢模型來分析貴州與東盟的貿易,更能夠體現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促進貴州與東盟的貿易。通過中國與東盟、貴州與東盟的RCA值比較,貴州與東盟的比較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比較優勢。除新加坡和文萊以外,貴州省與東盟其他國家的第一產業在GDP中仍占有相當高的比重。然而,貴州省的第一產業是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而東盟多數國家則以漁業、林業和種植業為主。貴州省的種植業又以水稻、玉米、小麥、烤煙、馬鈴薯、油菜籽、中藥材等為主,而東盟絕大多數國家則以水稻、水果、橡膠、香蕉、咖啡、棕櫚油、胡椒、花生等為主。由于自然因素,貴州省糧食供求矛盾突出。而東盟糧食(特別是泰國、越南、緬甸)一直是世界上大米的主要出口國。貴州省的牛羊肉有加工和出口的優勢,在東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東盟的香料以及熱帶水果與貴州省的辣椒和干果以及溫帶水果有發展貿易的潛力。
2.工業比較優勢。貴州省與東盟的工業都是以制造業為主。貴州省的工業結構主要以煙、酒、電子、冶煉、機械、電器、電力、醫藥、磷化工、煤炭開采等行業為主。而東盟則主要以石油、天然氣、服裝、電子、礦產開采、木材加工、皮革制品加工等為主。從發展的趨勢看,貴州省的電子工業主要是以家用電器和硬盤生產為主,而東盟的電子主要是以配件生產為主。東盟的汽車市場發展前景看好;貴州省有汽車配件生產優勢。機械工業貴州省主要以重型機械生產制造為主,東盟則主要以組裝加工為主。另外,貴州省的鐵路公路橋梁建設、農藥化肥、等方面的技術設備和加工能力,也大有市場。因此,兩地之間的合作前景同樣十分廣闊。
貴州的中藥材資源豐富且具備較成熟的加工技術,生產成本比較低,民族制藥行業圍繞貴州特有的優質中藥材資源,提高研發水平,擴大產業規模,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以神奇集團、益佰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制藥骨干企業已發展成為國內同行業的優勢企業。而東盟各個國家中藥材資源尤其是制造加工的技術相對貴州就顯現不出較大的優勢,而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對于中醫有較廣泛的認同感從而具備市場優勢。生產,出口一批制作技術成熟,品牌的口碑好,質量佳的中藥成品,進口需大量使用貴州稀缺生產要素(比如耕地)的物美價廉的東南亞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就可以實現雙贏。
3.第三產業比較優勢。貴州省與東盟的第三產業雖然都是以商貿、服務、旅游業為主,但依然有較強的互補性。貴州省素有“公園省”之稱(尤其省會貴陽有“避暑之都”的稱號),旅游資源豐富,以黃果樹大瀑布,梵凈山,荔波國家級森林公園,遵義會議和赤水遺址為代表。而東盟的旅游業特別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文萊等國,相對于貴州省要發達得多。同時,東盟與歐盟有長期合作的基礎,既有人力資源優勢,而且有信息資源優勢。因此,充分發揮兩地之間的優勢,其合作前景也十分廣泛。
三、擴大與東盟貿易合作的對策建議
(一)利用互補優勢,擴大與東盟的貿易
貴州在天然資源如中藥等領域,與東盟有廣闊的合作前景。貴州省醫藥企業可考慮在印尼建立傳統醫藥研發中心,開發新的中藥,主要來開拓印尼傳統醫藥市場。貴州可發揮在磷肥、氮肥的優勢,利用泰國的鉀肥,在廣西邊境開發區內生產出氮、磷、鉀系列產品,銷往東盟各國。
(二)貴州要進入東盟市場,應首先找準切入點
一是針對貴州產業優勢,結合對方產業、結構特點和需求,制定具體投資方案,針對東盟國家經濟水平的差異,確定不同的合作重點。二是多接觸我國大使館、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商會和僑商,以他們為橋梁,向他們介紹貴州省的企業,通過他們了解當地市場、法律及投資操作規程,請他們推薦市場開發項目和合作伙伴。建議以專業人員為主,跟對方國家的專業部門對口研討,建立一些行業關系,以便能適應他們的市場、體制以及特殊操作辦法,然后再逐步進入他們的市場。三是要利用當地工業園區的優惠條件設廠,利用自由貿易區,做轉口貿易。四是注意產品質量,做好售后服務。五是貴州企業要造勢。不但要向高層介紹貴州,還要能讓東盟普通民眾了解貴州,使他們有個具體而實在的貴州形象,而不只是從地圖上了解貴州。六是利用新加坡作為貴州省對外的窗口。新加坡是國際貿易中心之一,其政府曾表示愿意成為中國對外的窗口,其企業也愿意經銷中國的商品。通過與其合作,將貴州省的拳頭產品帶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三)根據不同對象制定相應對策
根據東盟成員國的不同情況,貴州省應分層次、分國別開展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做到“依國定策”,進一步發展與接壤且相對落后的緬甸、越南、老撾的合作,鞏固緬甸、拓展越南、帶動老撾,擴大合作領域和經貿往來規模;抓住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的市場使之成為第二層次的合作增長點;對市場潛力較大的新加坡、印尼市場,要在近期有良好合作的基礎上拓展合作領域和深度;加強對文萊和菲律賓的研究考察,尋求經貿合作的結合點。
(四)利用互補優勢盡快走出去
我國正在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中國企業到境外開展工程承包、投資辦廠和共同開發資源。由于貴州經濟基礎薄弱、起點低,很明顯要擠進歐共體、北美市場是很難的。然而,由于貴州擁有上述優勢尤其可以以“泛珠三角”區為橋梁發展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合作,我們認為東南亞應是貴州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發展方向。
(五)以中國-東盟博覽會為平臺加強與東盟各個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
貴州省商務廳積極組織和鼓勵企業參加了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2006-10-31——2006-11-3,南寧),與東盟各國在對外貿易、投資、國際工程承包、勞務輸出等方面展開廣泛的合作,進一步促進了貴州與東盟雙邊投資和外經貿業務的繁榮發展。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和建成,給貴州省創造了發展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東盟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政治文化呈多元化格局,市場的開放度各國不相同,資源稟賦各異,我們必須多層次、多領域、多視角地考察東盟,利用地緣的優勢,獲得更多的技術選擇與市場選擇的機會,并按照國際資源情況、市場需要和國際慣例來組織和推動地區的經濟活動,使貴州省發展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地區。
參考文獻:
[1] 董正華、趙自勇、莊禮偉、牛可,《透視東亞“奇跡”》,學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 徐松,《評自由貿易區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國際貿易問題》,2000第12期。
[3] 楊正偉,《突破南南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尷尬: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前景》,《東南亞縱橫》,2003年第2期。
[4] 張震,《構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障礙性因素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6期。
[5] 張蘊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遇和挑戰》,《亞太經濟》2003年第3期。
[6] 陳政,《貴州融入“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意義》,《貴州省發展研究》2004年第6期。
[7] 柳曉東,《貴州與東盟經貿合作探討》,《貴州省發展研究》2004年第4期。
[8] 宋明、王前、魏霞、白雪冰,《貴州省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前景與策略》,貴州省《發展研究》2004年第3期。
[9] 霍偉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