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廣西與東盟貿易商品結構分析
摘 自:廣西經濟 |
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開始實施以來,廣西與東盟貿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削減關稅時間表上,自2003年10月開始,中國與泰國果蔬關稅率先降至零,2004年中國與東盟十國的農產品關稅開始下調,2005年對所有成員開始削減關稅,2006年中國與東盟農產品關稅也降至零。隨著關稅政策的不斷調整,廣西與東盟貿易的商品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幾年間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本文試據近年的統計資料,對廣西與東盟貿易商品結構變化的情況作一分析,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趨勢與特點。 一 1.從出口的規模來看,出口最多,總額過億美元的商品是金屬制品、紡織品、水果蔬菜和化工制品,而這幾類商品中,除水果蔬菜外,其余都屬于工業制成品,這說明廣西對東盟出口商品中工業品要多于農產品。 2.從商品結構的變化看,出口商品中,出口額波動最小的是化工制品,而其他種類的商品,幾乎不是大起就是大落,出口額變化較大。如金屬制品,僅兩年時間,出口額增加近三倍,而水果蔬菜則減少了一半以上。盡管這些類別的商品屬廣西出口的大宗商品,但在短時間內出口量的變化還是較大,換言之,商品結構在不斷的變化。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過程中,隨著各種促進雙方交流的政策的實施,雙方的商品需求和市場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過去在關稅壁壘中形成的商品結構正在重新洗牌。如何在新一輪的商品結構調整中發揮廣西的優勢,是廣西對東盟貿易中亟待探索的問題。在這場重新洗牌的調整中,一種方式是由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進行調節,根據市場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商品,這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方式。另一種主動的方式是及時組織市場調研,預測市場發展趨勢,發揮政府職能,制定相應措施,協調各方面力量應對市場發展,以期在市場調整的過程中占據主動。這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某一企業能夠左右,更非普通農戶能夠勝任。 3.從發展趨勢來看,需求最大的是金屬制品和紡織品。尤其是金屬制品,兩年時間增長率達174%,不僅是出口量最大的商品,也是增長率最高的商品。隨著東盟國家經濟發展的不斷升溫,對金屬制品的需求會繼續呈上升趨勢。原來出口量較大的水果蔬菜,近年來的發展卻呈現下降趨勢,兩年內出口總額下降了近60%,由2004年的出口總量第二降至2006年的總量第五。其中的蔬菜類2004年出口量近三千萬美元,至2005年和2006年,在出口統計中已退出大宗出口商品之列,只有水果還占有一定的市場。2003年中泰果蔬關稅降至零后,顯然對廣西水果出口沖擊明顯,廣西對東盟水果出口市場在萎縮。 4.出口商品中,呈上升趨勢的有金屬制品、農產品和車輛,其他種類的商品大致呈下降趨勢。總體看,三年來出口額有所增長,但幅度不大,增長率只有9.3%。除少數出口的拳頭商品外,其余商品的出口優勢正在淡化,照此發展,其他類商品的市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讓位于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 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從近三年來出口商品價格變化的情況了解東盟市場的變化。 氧化鋅2004年出口量為15475噸,出口額為1369萬美元,折合為每公斤0.88美元;2005年出口量為14480噸,出口額為1621萬美元,折合為每公斤1.12美元;2006年出口量為9648噸,出口額為2150美元,折合為每公斤2.22美元。從近三年氧化鋅出口的情況看,出口量在不斷減少,三年間出口減少了37%,但在出口量減少的情況下,出口額卻在增長,三年間增長了57%,單位價格則提高了152%,這反映出東盟對廣西氧化鋅的需求在逐年下降,另一方面也表明氧化鋅這類產品在東盟市場有較強的競爭力,盡管出口價格在短時間內有較大提高,仍保持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 蒜頭也是出口的大宗商品,2005年出口62565噸,出口額1443萬美元,折合每公斤0.23美元;2006年出口量為73102噸,出口額1777萬美元,折合每公斤0.24美元。一年時間,出口量上升16%,出口額上升23%,價格上漲盡管只有一美分,但也占4%。蒜頭作為廣西對東盟的大宗出口商品,不僅在市場份額上,而且在商品價格上,都占有優勢,這與氧化鋅這類商品價格上升而市場萎縮有所不同。 柑桔在廣西對東盟出口商品中也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出口量為105257噸,出口額為2187萬美元,折合每公斤0.21美元;2006年出口量為98868噸,出口額為2063萬美元,折合每公斤0.21美元。這兩年中,出口量下降6%,出口額下降也近6%,出口價格則基本持平。從這兩年的情況看,柑桔市場基本穩定,但有下降的趨勢,能否保持其現有市場份額,還是個未知數。 二 進口的情況與出口有所不同,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的統計材料,我們可看到近三年來廣西與東盟貿易進口商品的基本結構。 1.從東盟進口的大宗商品幾乎全是資源類的農礦產品。技術含量高的機械、電子等類產品一項也沒有。按照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這樣的國際貿易主要是由于雙方自然資源的稀缺性或不勻性(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促成的,是一種互補性的貿易,處于國際貿易中較低的層次。 2.進口額呈上升趨勢。幾大類商品中,只有棕櫚油的進口量有所下降,其余商品的進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短短三年間,進口額上升的幅度很快。其中礦砂增長了268%,水果增長了183%,都是成倍的跳躍式增長。 3.與出口相比,進口增長的速度要快于出口增長的速度。三年間主要商品出口總額增幅為9.3%,而同期進口總額增幅則為139.4%,遠大于出口的增幅。從發展趨勢來看,進出口之間的差額有擴大的趨勢。 4.與出口相比,水果作為對東盟貿易的重要出口商品,近三年來出口量持續下降,僅兩年時間,出口量下降了60%多,是出口的大宗商品中下降率最高的商品。而與此相反的是,從東盟進口的水果量卻呈迅速上升趨勢,是除礦砂外進口量增加最快的商品。水果進口與出口的強烈反差,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商品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廣西與東盟貿易中,水果屬產業內貿易商品,廣西出口的水果主要是柑桔、鮮蘋果和梨,這些溫帶類水果不適于東盟生產。而從東盟進口的水果,主要是甜瓜、龍眼、西瓜、火龍果等,東盟國家大部分為熱帶地區,適合此類水果生長,農產品關稅的調整,無疑給東盟水果進入我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越南貿易信息中心網報道,從2006年12月17日到2007年1月19日,越南向中國出口水果和蔬菜總額達1800萬美元,同比增長200%,出口水果品種達到23種。 廣西對東盟市場的水果有較大的需求,如龍眼進口量2005年為63439噸,進口額為1736萬美元,折合每千克0,27美元;2006年為100586噸,進口額為3679萬美元,折合每千克0.37美元。龍眼進口量不僅一年就增長了111.93%,而且價格還上漲了0.1美元,價格上升率達37%。火龍果2005年進口量為21034噸,進口額為694萬美元,折算為每公斤0.33美元;2006年進口量為33144噸,進口額為1410萬美元,折合為每公斤0.43美元。進口量增長了57%,價格上升了30%。 三 從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近年來廣西與東盟貿易雖在不斷發展,但其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擴張型增長,勞動密集型產品仍在進出口貿易中唱主角,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處于次要地位,在進口產品中則基本沒有市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對東盟貿易的商品結構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但貿易的商品結構調整較為緩慢,廣西具有優勢的拳頭產品在出口中的優勢還不明顯。要改變這種狀況,使廣西對東盟貿易的商品結構不斷升級,是今后廣西對外貿易的重要課題。 1.重點培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具有潛力的新出口增長點。據報道,2006年廣西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速增長,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達到1.0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1.2%,比入世首年2002年的出口額增長3.6倍。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命科學技術2類商品上。然而,在這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快速增加之時,這類產品在廣西與東盟貿易中不僅所占比例有限,而且出口呈下降趨勢。隨著近年來東盟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東盟進口商品也從過去以農產品和資源性原料產品為主,逐漸增加了為對工業制成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一些跨國公司在信息產業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東盟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生產和出口基地,辦公及電信設備進出口增長強勁。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東盟諸國辦公及電信設備出口發展迅速,1990年至2003年,馬來西亞出口由82.07億美元增至497.26億美元,出口額凈增6倍;菲律賓由18.35億美元增至247.69億美元,增長了13倍有余;新加坡由192.35億美元增至691.61億美元,增長了3倍;泰國由35,2億美元增至194.81億美元,增長了5倍多。進口方面,馬來西亞由57.44億美元增至344.19億美元,增長了近6倍;菲律賓由20.44億美元增至135億美元,增長了6.6倍;新加坡由133.92億美元增至489.40億美元,增長了3.6倍;泰國由34.21億美元,增至148.05億美元,增長了4倍。由此可見,辦公及電信設備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東盟諸國均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廣西大力培育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商品的出口,使其成為對東盟貿易的新的增長點,不僅是東盟市場的需要,也是廣西發展與東盟貿易的需要。 2.實現貿易形式多元化。在現階段,廣西與東盟貿易的商品種類主要是較低層次的勞動密集型農礦產品,貿易的類型較為單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國際貿易的形式已呈多元化,技術貿易、服務貿易、旅游輸出等已占有較大的比重。從近年雙方貿易發展的情況看,如在商品結構、貿易形式上不做調整,只依賴少數幾種農礦產品出口,雖有貿易量的增加,但雙方貿易的發展很難上新的臺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盟國家服務貿易的地位在不斷上升,1995年12月第五屆東盟首腦會議簽署了有關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綱要性協定。該協定計劃在東盟內部實行服務貿易自由化,并提出通訊、金融、旅游、海運、建筑、商業服務六個領域優先自由往來。在2002年世界服務出口貿易中,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排名已進入15、26、27、40位,而進口貿易的排名,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排名21、24、26、27位,在世界服務貿易中已占有一席之地。東盟成員國的服務貿易產業基礎普遍好于中國,據世界銀行2005年統計表明,東盟7個成員國中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都高于中國,其中新加坡高達65%,居于領先地位;菲律賓為53%,泰國50%,馬來西亞42%,印尼40%,越南38%,柬埔寨36%。2007年1月14日,中國與東盟10國在菲律賓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服務貿易協議》,將在運輸、建筑等5個行業向東盟國家開放市場。廣西地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中心結合部,具有地利優勢,起著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樞紐作用,使廣西物流產業的發展占近水樓臺先得月之先機。與此同時,電信業、旅游業、金融業、酒店業、建筑工程等也在迅速發展,顯現出廣闊的市場和潛力,在東盟服務貿易不斷發展之時,廣西加速發展與東盟的服務貿易是一個有利的時機。 3.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出口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廣西經濟有了飛速的增長,也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市場具有競爭力的行業和企業,如機械工業形成了玉柴機器股份公司、柳州工程機械股份公司等骨干企業。汽車工業、黑色冶金工業、建材工業初具規模。食品工業引進了國內著名品牌。制糖工業綜合利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制糖成本比國內其他蔗糖產區每噸低100-200元。這些行業無疑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這些產業在對東盟貿易中相當一部分還未能轉化為有出口優勢的產品,如何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出口優勢,使產業優勢能走出國門,在東盟市場上尋找更大的空間,是廣西與東盟貿易商品結構調整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4.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擴大對東盟出口綠色食品的份額。綠色食品在當今已廣泛受到重視,鑒于廣西與東盟貿易中農產品占有重要地位,進一步加大綠色食品出口,將有利于提高市場競爭力。廣西有土地、生物、海洋、森林等資源優勢,這為廣西發展亞熱帶綠色食品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自1993年廣西成立綠色食品辦公室,啟動廣西綠色食品工程,至2005年,廣西已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生產企業達40家,產品82個,產量151萬噸,產值40億元。品種涉及白砂糖、茶葉、柑橘、大米、啤酒、月餅、食用油、豆制品等。“富江”牌臍橙、“石乳”牌茉莉花茶、“冰泉”大豆制品、“茶花山”礦泉飲料、“莎蓮娜”瓜菜等綠色食品在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廣西綠色食品的發展已具有良好的基礎。然而,由于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分工程度不高,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目前廣西的這些資源優勢還沒能充分利用,綠色食品在整個農業產品中所占的比重有限,按2004年人口統計情況計算,全國綠色食品年人均產值66元,廣西只有51元。廣西綠色食品在水產、畜牧及其深加工方面尚屬空白。在廣西與東盟貿易中農產品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情況下,加速發展綠色食品對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周建明 來源:《廣西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