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電子商務市場:待開墾的處女地(二)
馬來西亞的人口大約有2,200萬人,電腦的密集度約為4%,政府預計在2005年內能達到10%。IDC的資料顯示,1998年馬來西亞的個人計算機銷售額為4億4,000萬美元,1999年為4億7,700萬美元,到2003年上漲到8億2,200萬美元。馬來西亞在1999年時已經恢復了經濟成長,在經過千年蟲危機后,將需要建構IT系統與設備,可望帶動電子商務的成長,故需采購大量的計算機軟、硬件與接口設備。1998年軟件銷售額為2億1,300萬美元,1999年升到2億6,100萬美元,2003年達4億7,800萬美元;而信息通訊市場也是出現一路反彈的景象,銷售額從1998年的2億2,300萬美元,回升到1999年的2億5,200萬美元,2003年大幅成長到4億3,700萬美元。
根據IDC的統計資料,1998年馬國的網際網絡商務收入為1,800萬美元,1999年為5,900萬美元,2003年可達21億美元,到2005年末可達94億美元。另據馬來西亞能源、水務和通信部部長林敬益近日透露,目前馬國的企業約有10%已有電子商務活動,34%則是正在考慮中。在已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中24%是具有直接交易能力的電子商務模式。他說目前本地企業對電子商務的利用還很少,只有少數有進取心的企業表現較好。馬來西亞國內電子商務利用程度較高的行業分布在信息產業,金融業,旅游酒店業等。
菲律賓電子商務市場簡析
菲律賓人口約為7,200萬人,有1,400萬臺計算機。根據IDC的數據,1999年菲律賓80%的企業與20%的家庭擁有計算機,菲律賓的個人計算機持有率不高,因為大部分的人負擔不起,且只有在大都會區才有,一般鄉村地區幾乎看不到計算機的蹤影。IDC統計,菲律賓1997年的個人計算機銷售額為3億2,600萬美元,1998年大幅跌落為1億8,200萬美元,最主要的原因仍是亞洲金融風暴所致,但1999年個人計算機銷售額已反彈為2億5,300萬美元,2003年上升到3億7,700萬美元。
1998年的軟件銷售額大幅滑落為6,200萬美元,1999年又回升到8,500萬美元,2003年達到1億3,600萬美元;而信息通訊市場1998年的銷售額6,600萬美元,1999年為6,700萬美元,2003年達1億1,200萬美元。目前菲國境內有三個主要的信息通訊特區,包括Eastwood City、Fort Bonifacio以及Filinvest
新加坡電子商務市場簡析
新加坡人口約為390萬人,新加坡國家計算機局估計,約有74%的家計單位與90%的企業擁有計算機。IDC的資料顯示,1997年新加坡的個人計算機銷售額為8億4,500萬美元,1998年滑落為6億2,100萬美元,這也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之故,然而1999年已回升到6億8,100萬美元,2003年達7億900萬美元。在軟件銷售額方面,新加坡1998年為4億1,500萬美元,1999年上升為5億1,800萬美元,2003年達6億4,700萬美元;而信息通訊市場也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些微影響,從1997年的4億8,200萬美元微幅跌落到1998年的4億6,300萬美元,1999年又回升到5億2,100萬美元,2003年倍增到10億6,000萬美元。
IDC的資料顯示,新加坡1998年的電子商務收入為3,500萬美元,1999年大幅成長為10億1,700萬美元,2003年增至28億美元;Technoledge Asia最近的一份評估也顯示,新加坡的電子商務市場在未來三年內將有300%的大幅增長率。新加坡企業收入中有超過20%的份額是由電子商務貢獻的,這一數字超過了澳大利亞、香港、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新加坡電子商務利用程度高的行業分布在批發零售業、金融業、交通運輸業、房地產業,分別占總收入的37%,35%,16%,5%。新加坡電子商務BtoC模式在東盟各國也是最發達的。新加坡信息產業發展局高級經理Arthur Lee表示:“2004年大約三分之一的超過15歲的新加坡居民在互連網上進行購物。同時人均網上購物支出也有大幅度增長,從2003年人均消費336新加坡元增長到2004年的539元。票務(39%),圖書(31%),旅游(30%)方面的支出為網上消費的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