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上漲背后:農業將成最賺錢產業
強勁的糧食漲價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著全球。
聯合國亞太經濟社會委員會和糧農組織的研究數據顯示,2007年農作物產品的價格漲幅達30年來的最高點:大豆價格達34年來最高,玉米價格達到11年來最高,小麥和油菜籽的價格也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以大米為引領的糧食價格持續上漲。貧瘠的非洲大陸和南美已有多國因“糧荒”而引發社會騷亂。越南、泰國、烏克蘭等傳統糧食出口大國為穩定本國糧價開始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
縱觀近數十年來的糧價走向,我們發現,由于以下兩個因素,糧食價格的逐步上漲將成為長期的必然趨勢:首先,人類社會生活水平提高推動的消費品價格水平的提升,導致糧食價格水漲船高。其次,現今的糧食已不僅僅是傳統的維持人類生命延續的食物,更融入了工業化的潮流而成為制造業原料,比如玉米成為替代燃油產品的原料等。也就是說,農產品(23.29,0.19,0.82%,吧)已從第一產業進入了第二產業,產業屬性的變更使糧食及農產品價格上漲成為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歷來因其事關國計民生的特殊地位而備受重視,尤其是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如果糧食供應及價格出現大的波動,勢必影響到社會穩定。所以,“以糧為綱”曾是相當長時期一個歷史性的口號。但是,從經濟的眼光來看,長期以來,在我國,種糧卻是一個無甚利潤的行當,這一則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低,二則因其價格長期受到政策性調控和干預,“谷賤傷農”,不僅農民不愿種糧,逐利的產業資本更不愿與農結緣。為了扶持農業發展和鼓勵農民種糧,近年我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改寫了千百年來農民種糧納稅的歷史,而且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和補貼資金日益增加,每年達幾千億元。
由此看來,種糧虧、農業不賺錢這種觀念即將成為歷史。甚至可以大膽預言,未來的農業不僅將成為一個具有發展前景廣闊的大產業,更可能成為最賺錢的產業。這不僅僅是因為糧食是人類最不可缺少的基本必需品,而且是耗損性的商品;也不僅因為糧食價格逐步上漲的不可逆轉的趨勢,更是因為前文所言以產業化視野重新認識農業、定位農業,為其注入工業化要素,即用工業化的生產流程和先進技術、營銷理念再造傳統農業,讓農業的投入產出比發生革命性的飛躍。
去年底以來,證券市場涉農上市公司股價在逆勢中多有表現,或可看作是精明的風險投資者的先行一步的預演。它的背后則是實體經濟層面大農產業即將迎來的千載難逢的商機。 金羊網-民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