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經濟狀況分析
概述 越南經濟以農業為主,全國耕地面積930 多萬公頃,大部分種植水稻,主要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紅河三角洲以及其他沿海平原。其它糧食作物有玉米、甘薯、木薯等。經濟作物有天然橡膠、黃麻、甘蔗、咖啡、茶、 煙葉、胡椒等。江河和沿海漁業較盛,年均捕魚約100萬噸。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煤炭、冶金、機械制造 、化工、采礦、建筑材料、紡織、造紙等。工業區有河 內、海防、太原、鴻基、越池、南定、胡志明市、邊和 、峴港等。 |
越南經濟現狀 |
越南自1986年實行經濟改革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宏觀經濟穩定,發展投資增加,經濟結構向積極方向轉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 |
越南經濟形勢分析 |
2000年越南經濟步出低谷,實現了6.7%的增長率,比1999年高出將近1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進入2001年以來,越南逐步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采取措施,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內需,拓展出口市場,今年上半年經濟增幅又比上年有所提高,達到7.1%。 據越南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頭7個月,越南的工業產值為133.6萬億越盾(約合8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4.2%。越南上半年113.3萬億越盾的工業產值中,國營企業產值為46.4萬億越盾,增長11.5%;非國營企業產值為25.9萬億越盾,增長17.6%;外資企業產值增長15.1%。增幅較大的產品主要是自行車、電扇、原油等。上半年越南共開采了880萬噸原油,比去年同期增加130萬噸,其中絕大部分用于出口,達860萬噸,價值17.76億美元。目前越南產油主要依靠越蘇油氣公司,上半年開采量為683.4萬噸,占全行業產量的80%,同比增長20.6%。該公司還向巴迪-富美發電廠供應了8.89億立方米天然氣,68920噸凝析油(CONDENSATE)。上半年,外國在越投資的BUNCAKEKWA、黎明和RUBY油氣田產量達1.844萬噸,完成年計劃的53.45%。
|
越南電力 |
越南的煤炭資源、特別是水電資源比較豐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年發電量2600億度,具有經濟開采儲量可達800億度,相當于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近年來,越南在新建、擴建一批火電廠(如最大的火電廠普吏發電廠于1980年興建,裝機容量64萬千瓦,年發電量30億度)的同時,更注重加速發展水電,不但建立了數百個中小型水電站,而且抓緊大型水電站的建設(如北方的和平水電站和南方的治安水電站)。和平水電站由蘇聯援建,1979年 11月動工,1988年 IZ月開始發電,共8臺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92萬千瓦。為了最有效地利用和平水電站的電源,以解決越南中部和南部的缺電問題,一條貫穿南北的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于1992年4月5日動工架設。1994年6月5日,南北500伏輸電網開始運作,正式標志著經過兩年零兩個月施工建設的“國家骨干電網”工程基本完工。這條輸電線路全長1487公里,途經南北14個省市,總投資59140億越(約合5.914億美元)。該線路的起點為河內附近的和平水電站,終點為胡志明市的富林500千伏變電站,輸電線總重達2.6萬噸,輸電功率為600至800兆瓦,每年從和平水電站輸送30億至40億度電到中部、西原和南部,大大緩解了上述地區供電緊張的狀況。例如,該輸電線路開通后至1994年年底,整個南方接納了來自和平水電站的7.幻億度電,再加上南方電力系統生產的48.44億度電,全年(1994)總共生產、接納和分配56.25億度電,完成全年計劃的100.44%,比1993年計劃增加了20.65%,使南方在1994年的供電情況穩定,滿足了消費單位及群眾的需求。 該國革新以來的發電生產能力逐漸增強,如 1986年,全國發電量只有 56.8億度,1988年增至 69.5億度,1989年又增至80億度,1990年達到90.5億度,1991年升到100億度,1993年為104.8億度。1994年,該國已有50%的鄉通上了電。南方是該國缺電的主要地區,電力部門生產各年多有虧損,但1993年與1994年實現了盈利,并在此基礎上計劃在1995年完成12項110—220干伏線路工程,如富林至福門線路(16.3公里),茶禿至迪石線路(109.4公里),富林至丐禮線路(75公里),祿寧至西寧線路(66公里),并計劃以西寧省作為農村電氣化的試點。越南計劃到2000年使全國的發電量達到240—250億度,計劃在南部擴大茶努水電站,建設拓模水電站和仁澤大型水電站;在中部建設永山、馨江、丫里水電站,上述3個水電站的一半發電量將供給南部。在加快電力建設的同時,計劃加快國家統一電網的建設步伐,建立起配套的電壓、中高壓、低壓輸電線路和變電站,高壓、中高壓輸電線路由國家投資,低壓輸電線路由國家和人民共同投資建設,力爭使少量電力出口。為了完成上述計劃,越南能源官員估計需要40多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一半擬通過從外國銀行借款、外國公司投資及提高電價來籌措;另一半從國外金融機構籌措。預計從現在到2000年,該國每年的發電量將以10—18%的速度增長。為了重新整頓能源部所屬電力部門的生產、輸送等工作,使有關單位按照國家電力部門的規劃和發展計劃落實電力經營任務,越南政府總理于1994年10月簽署了成立越南電力總公司的決定。 |
越南水泥工業 |
1.產量逐增 越南有不少石灰石山,石質優良,具有發展水泥生產的條件。石灰石山及水泥廠以北方為多。 至1994年,越南有扁山、黃石、河仙、海防、云社五大水泥廠以及56個分布和各地的小型水泥廠。五大水泥廠中,海防水泥廠歷史最久,1994年12月25日迎來了建廠95周年,國家主席黎德英、政府總理武文杰送花籃與寫信表示祝賀。該廠在法屬時期的最高年產量只有30萬噸,解放后是北方唯一的水泥廠,后經羅馬尼亞幫助擴建,至1994年達到75萬噸,計劃到1997年年產75—100萬噸;清化省的扁山水泥廠為蘇聯于1976年至1980年援建,設計能力為年產120萬噸,1980年3月4日投產,現有職工 3600人。該廠于 1994年 3月 4日迎來了投產 15周年,杜梅總書記、黎德英主席、武文杰總理送花籃與寫信表示祝賀。該廠投產15年來共生產水泥995萬噸,其中1994年生產與銷售了128.5萬噸,上交財政2250億越盾。海興省的黃石水泥廠為丹麥援建,設計能力為年產110萬噸,1978年動工,1984年投產。1994年,該廠提前40天完成全年生產計劃(110萬噸水泥),上交財政2970億越盾;南方的河仙水泥廠分一廠與二廠,政府計劃投資1870萬元改造河仙一廠,使其產量從目前的80萬噸提高到150萬噸。1994年11月14日,越南政府總理決定成立越南水泥總公司,辦事處設在河內。該總公司有14個公司分布在10個省市,在全國各地設有各公司的分支機構。該總公司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家水泥部門的規劃與發展計劃從事水泥、水泥板、各類水泥產品、設備及零配件等經營任務,包括制定計劃,投資建廠,銷售產品進出口業務等。該總公司已與30個外國經濟組織建立了貿易關系。 80年代,越南的水泥產量增長了兩倍。1986年至 1990年 5年的產量是:1986年150萬噸,1987年152萬噸,1988年193萬噸,1989年197萬噸,1990年260萬噸。進入90年代后,產量增長較快:1991年320萬噸,1993年432萬噸,1994年520萬噸(其中越南水泥總公司所屬各企業生產460萬噸,河仙、扁山、黃石水泥廠為3家年產100萬噸以上的大廠;地方上各家水泥小廠生產了60萬噸)。 2.供不應求 革新以來,隨著基建項目及群眾建房俱增,市場對水泥需求跳躍式上升,國內的水泥廠產量有限,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必須進口,越南一些報刊因此稱水泥是“一種戰略商品”。1992年以前,該國水泥需求的年均增長率是10—15%;1993年以后的數年內,已經并將繼續上升到20%(如1994年全國水泥需求量是 650萬噸,供應量是 520萬噸,進口 130萬噸。1995年計劃進口 220萬噸。)。據越南水泥總公司總經理阮文善副博士的估計,以后各年的需求量是:1995年800萬噸,1996年960萬噸,1997年1100萬噸,1998年1300萬噸,1999年1650萬噸,2000年2080萬噸。要使產量也達到上述數字,則1995年越南水泥的人均消費量將是100公斤以上,2000年的人均消費量將是250公斤。一些鄰近的國家和地區早在1990年已遠遠超過上述指標,如泰國每人每年消費水泥330公斤,韓國每人每年消費水泥722公斤,臺灣每人每年消費水泥887公斤。 3.解決辦法 水泥供不應求,每年需要進口,既花費外匯,又影響生產和生活。這不是根本的、長久的解決辦法。越南有關部門認為要滿足國內的水泥消費需求,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迅速投資發展水泥工業。1993年7月14日,越南水泥總公司和建設部已向政府總理報告至2000年水泥部門的投資發展計劃調整方案。根據這個方案,至1995年全國有5個水泥回轉窯,總功率490萬噸。地方上有56個用高爐制水泥的單位,總功率130萬噸。兩種加起來的總功率達620萬噸;至2000年將有12項回轉窯工程投入生產,總功率1770萬噸。將有80個高爐制水泥的單位,總功率300萬噸。兩種加起來的總功率近2080萬噸,屆時可滿足需求。根據上述方案,1995年需要投入資金10.17億美元,2000年需要19.94億美元,總共需要資金30.11億美元。計劃從多個渠道籌集這筆龐大的資金,即向國內外貸款14.1億美元投資興建水泥廠及研磨站,通過使用發展援助資金、使用土地合資聯營等方式籌集14.48億美元投資興建回轉窯聯營工程,等等。 4.發展目標 1994年9月9日下午,政府總理武文杰與水泥總公司的領導及各成員單位就發展目標的提案進行討論,確定至2000年的水泥產量為 2000萬噸,至 2010年的水泥產量為 3800萬至 4000萬噸。越南水泥總公司力爭到2000年將產量達到2070萬噸,其中現有功率450萬噸,自行投資功率440萬噸,各聯營工廠功率880萬噸,豎爐水泥功率300萬噸。為了完成上述發展目標,一些原有的水泥廠計劃進行擴建,并新建一些水泥廠(包括與外資合作項 目)。例如,南方的河仙一廠和二廠制定了擴建原有的生產線計劃,增建工廠,到1997年可達到年產364萬噸的總設計功率;北方的黃石水泥廠添置了第二條年產120萬噸的生產線;扁山水泥廠進行改造以把年產量提高到120萬噸;在海防興建年產140萬噸的正豐水泥廠;在南河省興建年產280萬噸的水泥廠(第一階段的設計能力為年產140萬噸);在義安、海興及廣寧省也制定了多個項目,分別興建年產140萬噸至200萬噸的大型水泥廠。合資方面,由河仙水泥公司與瑞士荷爾德銀行在建江省鴻宗合建年產140萬噸的星梅水泥廠;由臺灣正豐集團與海防合建年產120萬噸的長徑水泥廠;由韓國三洋集團與廣寧合建年產140萬噸的黃浦水泥廠。正在論證的外資項目有日本三菱集團投資的宜山水泥廠,瑞士晨星集團投資的廣南——峴港水泥廠,香港幸福集團投”資的順化云舍水泥廠。 |
越南化肥工業 |
1.產量增加 越南的化肥工業薄弱,全國只有20多家中小型化肥廠,產量少,雖有增加但不穩定。1980年該國產化肥36萬噸,1981年與1982年分別下降到27。3萬噸、22.4萬噸。1986年與1988年分別上升到51.8萬噸、50.2萬噸,1989年與1990年又分別下降到37.3萬噸.32.6萬噸。1991—1994年的產量為 60萬噸左右(如1993年產磷肥54.2萬噸,氮肥10萬噸)。該國較大的化肥廠有河北氮肥廠、臨兆磷肥廠、文典磷肥廠。河北氮肥廠(原稱北江氮肥廠)是60年代中國援建,70年代初中國又重新提供設備恢復建設。后因中越技術交流中斷及工廠經營管理不善,該廠的年均產量下降到2萬噸左右,1990年只生產尿素2.3萬噸,僅相當于設計能力10萬噸的1/4,實際已陷入半停產狀態。1990年下半年,應越方要求,廣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負責對該廠進行技術改造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該廠1991年的產量上升到4.5萬噸,上交國家財政51萬美元。1992年的產量又上升到8.2萬噸,上交國家財政142萬美元。該廠職工的月平均收入從1991年初的5萬盾上升到1992年的30萬盾,收入提高了5倍。越共中央顧問阮文靈于1991年底、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于1992年10月分別到河北氮肥廠視察,祝賀該廠提前完成生產計劃,感謝中國專家的幫助,贊揚他們“全心全意工作的精神,體現了越中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該廠 1994年的產量是 10.3萬噸,1995年計劃產 11萬噸。永富省的臨兆磷肥廠為蘇聯援建,1991~1992年的年產量均在30萬噸左右。該廠1994年產磷肥53萬噸,創32年來該廠生產的最高記錄。臨兆磷肥廠計劃1995年產 65—70萬噸,將占全國磷肥產量的70%。 2.化肥短缺 越南是個農業國,對化肥的需求很大,過去主要是從蘇聯進口。革新以后,雖然擴建、新建了一些化肥廠,但供與求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加上經營管理不善,生產成本高,因此國產化肥銷售遇到了不少困難,甚至產生了積壓現象。而進口化肥不但占領了越南的不少市場,而且對本國的化肥工業產生了沖擊,使一些廠家處于半停產甚至停產狀態。越南的土壤鹽酸性較高,嚴重缺磷,多施用磷肥對改良土壤、提高作物產量有利。該國的化肥廠主要是磷肥廠,除臨兆磷肥廠以外,還在海防、海興、寧平、清化、義安、河靜、河北、南河等地設立了磷肥廠,但產量不多。1993年,越南光是進口氮肥就有120萬噸,幾乎相當于當年本國產量的一倍。1995年,計劃進口化肥130萬噸。越南有較為豐富的化肥生產原料,如老街的磷灰石礦,永富的黃鐵礦,清化的蛇紋石礦等。如何逐步緩解化肥短缺的狀況,增強自己的化肥工業的活力,成為該國今后的一項艱巨任務。 |
鋼鐵工業的發展 |
1.產量增加
|
紡織工業的發展 |
1.生產能力逐漸增強 紡織業是越南輕工業中的一個主要部門。90年代初,全國有上千家國營、集體和私營紡織企業,共有86.8萬個紡錘,年生產能力為9萬噸;有4.32萬臺紡織機,每年生產4.5億米布料。80年代以來,鑒于紡紗能力嚴重不足,該國新建、擴建了一批紗廠。目前較大的紗廠有:河內紗廠年產棉紗8600噸。該廠1980年10月動工建設,1982年6月試產,原設計能力為年產8336噸,后經過擴建;芽莊紗廠年產1萬噸。該廠1982年9月試產,原設計能力為年產1.1萬噸;榮市紗廠年產5600噸,原設計能力為年產6000噸;順化紗廠年產5200噸,原設計能力與榮市紗廠相近;東南紗廠年產50。噸,等等。越南紡織工業的織布能力要比紡紗能力強一些,較大的紡織廠有南光紡織廠年產布6000萬米,三八紡織廠年產坯布3500萬米,永富紡織廠年產布3000萬米,勝利紡織廠年產布2500萬米,豐富紡織廠年產布1200萬米。越南的服裝加工業發展較快,90年代初全國有125個服裝加工單位,年生產能力為1.47億件(實際產量7920萬件),有各類縫紉設備3.97萬臺,就業人數7.5萬人。全國各地還有近4萬戶個體和生產小組從事服裝加工,共9萬人。屬中央國營單位較大的服裝加工企業有:年生產能力達700—1000萬件的越進服裝公司,年生產能力為400—500萬件的河內第十服裝公司,年生產能力為400一500萬件的家細服裝公司,年生產能力為500萬件的升龍服裝公司,年營業收入達350億越盾的同奈成衣公司等。屬地方國營和私營的比較先進的服裝加工企業有:Legamex服裝公司,輝煌服裝公司,鳴鳳服裝公司,西貢服裝出口公司,河內第四十服裝公司等。至1994年全國的服裝企業發展到300余家,其中一些企業有能力生產高級服裝,產品達到出口標準。但多數企業主要是為第三世界加工產品。 近年來,越南的紡織生產能力逐漸增強:70年代后半期至80年代初增長緩慢,如 1975年的各種布料產量為 1.464億米,1980年為1.753億米,1982年為2.2億米;革新以后,紡織品的產量增加較多,如 1986年達5.24萬噸,1989年5.64萬噸,1990年586萬噸(該年生產了3.5億米布,1.5億件服裝,3000萬件針織品)。進入90年代以來,該國紡織品出口創匯也增加較快:1992年創匯還只有1.6億美元;1993年上升到3.5億元,成為該國第三大出口產品;1994年達5.5億美元,成為該國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出口產品。不少地方的紡織企業增加投入,更新設備,挖掘生產潛力,提高產品質量,拓展國內外市場。胡志明市集中了為數眾多的紡織企業,至1994年上半年,該市的紡織行業更換了30%的設備,成衣行業大多使用1980年以后制造的新機器,其中專用縫紉機有近50種之多,從而使該市1994年上半年出口成衣達到計劃的140.6%;河內三八紡織公司投入使用的機器有意大利2.1萬紗綻和中國高工藝幅度寬織布機69臺,準備再購置56臺,使該公司在1994年頭9個月生產了2134噸紗、915.6萬米布、26.5萬件服裝,產值達268.61億越盾,上交財政58.51億盾。該公司的間品不但供應國內需求,還遠銷歐共體、日本、柬埔寨等地。云南省商務廳 2005-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