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生活習俗
1、稱呼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有名無姓的。他們通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一個稱號,以表示性別、長幼、社會地位和官階的區別。男人一般自稱"貌"表示謙虛;對晚輩也稱"貌"(意思是弟弟);對長輩或有地位的人則稱"吳"(意思是叔叔或伯伯),以表示尊敬;對平輩或青年人稱"郭"(意思是哥哥)。例如一位叫"盛溫"的男人,人們可以根據他的年齡或地位叫他"貌盛溫"、"郭盛溫"或"吳盛溫"。假如他是軍官,則稱他為"塞雅(教師或醫生)盛溫"。但本人則自稱,"貌盛溫"或"盛溫"。還有在自己名字前頭冠以"德欽"的稱號,意思是"主人翁"。在緬甸人民爭取獨立的年代里,許多愛國者都在自己名字的前頭冠"德欽"稱號,是表示不愿做奴隸,要當國家主人的雄心壯志。
緬甸女人通常稱呼"瑪"(意思是姐妹),年齡大或受人尊敬的婦女,不論已婚或未婚,都稱"杜"(姑、姨、嬸的意思)。例如一位叫"丹意"的女兒,人們可以稱她"瑪丹意"或"杜丹意",但她本人一般則稱"瑪丹意",女子結婚仍用自己的名字。
2、禮節
緬甸人作介紹時,如果被介紹的兩者性別相同,級別與職務相當,介紹者一般不分先后,無論先介紹哪一方皆可。介紹時,先說被介紹人的姓名,然后說職務。被人介紹后,兩者或握手致意,或以目視表示友好。當然,如果被介紹雙方性別不同,一般先介紹女性;如果級別和職務不同,則先介紹級別和職務高的。注意,不同性別的雙方被介紹認識后,如果女方沒有握手的表示,男方不能主動伸出手去和女方握手。
緬甸人在任何場合都可以用的一句問候語是:"您吉祥如意!"這時對方答:"吉祥如意"。
3、服飾
"籠基"·"特敏"·"打赤腳" 緬甸人不論男女都穿長裙,男人穿的叫"籠基",女人穿的叫"特敏"。長裙比身體寬一二倍,不系任何腰帶,男裙只在正面用結子束住,女裙在側面束住。男人的裙子多用白色薄紗制成,上衣比較短,往往蓋不住裙子的上端。近代緬甸婦女也穿短袖上衣的,但不普遍。
緬甸人平日很少穿襪子,他們一般只穿很薄的皮拖鞋或打赤腳,無論什幺盛會都這樣。過去到緬甸人家里做客,客人都要在門口脫鞋,光著腳進屋,現在這種風俗已逐漸改變,但是要進入佛塔或寺廟,則不論男女,高級官員或外國使節,都必須一律脫鞋。當有人坐著須經過他的面前時,必須躬身走過,表示有禮貌。
"裹頭"·"崗包" 在緬甸,常見到男人頭上扎裹著素色的薄紗或絲冂,頭巾要留有一角,垂到右耳,這種裹頭素色巾,緬甸人稱這為"崗包"。
據史書記載,裹頭風俗始于蒲甘時代,從帝王到平民百姓無不講究裹頭,所不同的是,帝王、大臣和豪門貴族裹頭要露出頭頂;皇家貴族?quot;崗包"上多鑲有金邊,織入金線,綴上珍珠寶石等;帝王后腦還要留著一片筆直向上的巾尾,大臣貴族則要留兩片巾尾。"崗包"不僅是裝飾品,而且又是權勢等級的象征。
經過多次改朝換代,會裹頭的男人已經少見,但這種風俗仍未被淘汰。今天,男人可以象買帽子一樣,在商店里買到尺寸合適的,包扎現成的精美的"崗包",使現代裹頭者得到舒心的滿足。
4、住房
諸葛帽式樓 緬甸撣邦族村寨里多是竹木結構,頂鋪草排的兩層樓房。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這種建筑形式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相傳當年諸葛亮南征孟獲之后,留下一批士兵在中緬邊界地區屯墾,但士兵們害怕瘴氣不肯留下。諸葛亮估計是住房問題造成的。于是就照自己的瓦板式帽子設計了新式樓房,命令士兵仿造,結果真的避免?quot;瘴氣"的危害。因為是依照諸葛亮帽子造成的,所以有人稱這種樓為"諸葛帽式樓"。
鬼房 緬甸克欽族的村落多建在高山峻嶺上。他們的住房屋內,一側是許多火塘,一側是客房和安放鬼神及祖先牌位的"鬼房",鬼房的柱子上掛著紅綠巾和牛頭,陌生人不得入內。屋子設有前后兩門,前門走活人,后門走鬼神。如果客人誤入鬼門,就要被罰殺牲畜祭祀,以安鬼神,并為主人雪恥。
客人來訪時,進寨要下馬,入屋須光腳,走路須重行,否則會被看作賊。所帶的東西要放在指定的地方,掛刀時要刀口向外,向內會被認為是刺客。
5、宗教儀式
緬甸是佛教國度,和尚在社會上地位極高,深為人們所敬仰和崇拜。凡信奉佛教家庭的男孩子均在5至15歲間舉行隆重的出家儀式,入寺廟當沙彌過靜修生活,時間可長可短,一般最短為一星期。和尚可以還俗,男人不當一段和尚不能結婚。為此,不要為見到眾多和尚感到驚訝。
6、婚俗
依照緬甸歷來的習俗,一個小伙子想娶某位姑娘,要將心事告訴自己的父母,他們便到女家去,告訴女方的雙親。如果老人們都同意這門親事,年輕人便在一起過日子。但是這不等于就開始了夫妻生活,這還在認識階段"。兩三年后青年男女雙方初衷未變,這才談到舉行婚禮的事情。緬甸人婚俗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婚禮沒有宗教色彩,婚后新娘獨立自主,不更改名字,對自己的財產擁有所有權,萬一離婚可以帶走。經濟上平等。因此,在這個號稱"亞洲第一女權國"有這樣幾句俗語:"和尚是瘦的時候好,水牛是胖的時候好,男人是聰明的時候好,女人是出嫁的時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