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業:爭取站到全球產業鏈前端
在“世界工廠”的榮光背后,自主創新能力弱、被固化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環節的問題如影隨形。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中國已連續十一年高居世界反傾銷排行榜第一名。
資料顯示,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鞋廠由兩萬家迅速增加到三萬多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中小型加工企業。訂單數量的增長和落后生產能力的增長,帶來企業惡性競爭。而大規模、低價格的出口不僅引來了歐盟反傾銷的“大棒”,更擊垮了國內的中小制鞋企業。
2007年,珠三角上千家鞋企在加工貿易的轉型陣痛中宣告關閉。“危機才剛剛開始。中國制鞋企業如果不實現產業升級,不改變價格戰這種落后的競爭方式,未來的危機將更為致命。”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類分會秘書長王穎說。
在繼續與歐盟進行反傾銷訴訟的同時,奧康集團2008年初再次出擊海外,成為意大利知名品牌萬利威德的全球戰略合作伙伴,并獲得萬利威德在全球的品牌營銷及運作授權。奧康的計劃是,一旦擁有了全球市場運作的成熟經驗,將直接把自己的國際研發中心設在意大利,完成研發、營銷的整合。單純的貿易輸出,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制造“襯衫換飛機”的尷尬地位,而利用現有的產業制造與營銷網絡優勢與國際品牌展開合作,也許可以開辟一條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化的新路徑。
事實上,改革開放30年來,有一批中國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現在他們的核心課題是如何提升全球化綜合運作能力。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企業由過去被動地接受全球分工,轉變為主動尋求自身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新坐標。
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的浪潮正席卷而來,而力爭在全球產業分工的高端價值鏈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國企業在下一個三十年的目標,更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