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國家打擊版權侵權狀況
盜版一直是亞洲國家的知識產權頑疾,是這塊大陸發展貿易和經濟的最大障礙,因為盜版問題促使投資者重新考慮在亞洲的產品市場策略。目前相對于在哪里能獲得最大的利潤,投資者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知識產權能否得到保護,亞洲國家因此被認為是需要慎重開發的市場。開發亞洲市場的投資者一般都在產品真正投放市場之前,先通過注冊知識產權確保自己的利益。這是一種消耗時間的貿易或商業方法,投資者從商品或服務交易中獲取不了多少商業利潤。因此,為吸引外國投資,亞洲國家須切實執行反盜版政策,創造安全的貿易環境。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將大量、富有創造性的反盜版廣告融入電視、廣播和電影中,在教育公眾認清版權侵權的危害,樹立版權保護意識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這些努力,公眾認識到盜版商品是非法的,持有或買賣盜版商品等同于犯罪行為。而在此之前,大多數人都將盜版商品視為很平常的事物。
印度尼西亞已在盜版高風險區域設立機動警察崗位,以減少特定區域的盜版行為,并最終根除盜版現象。與該政策同時執行的還有搜捕行動。
泰國采取的方法更具技術傾向性。通過使用美國制造的反盜版法庭專用光盤,探查侵犯版權的光盤產品,使高科技進入了一個打擊盜版行為的新紀元。即如果一件原始作品被復制到另一張光盤上,該復制品上將被植入一個代碼,憑此就能追查到非法復制光盤的源計算機,造假者最終將被逮捕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菲律賓政府在2007年通過采取壓制盜版行為的舉措,使大批盜版商販損失10億菲律賓比索(約合2,400萬美元),盜版率由此大幅下降。這對于菲律賓來說可謂戰果豐碩,因為自2004年至2006年,菲律賓的軟件盜版率一直處于71%的高位。取得這一成果得益于菲律賓政府在2007年舉辦的“知識產權月”活動。在此期間,菲律賓開展成效顯著的執法活動,并發布嚴厲警告,提醒人們使用盜版軟件屬犯罪行為。此外,反盜版工作組還發放知識產權法律宣傳單,堅決抵制盜版。
打擊盜版對于東盟地區似乎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所有機構和相關部門的積極參與。但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亞洲必將擁有一個廣闊的前景。因為亞洲國家在反盜版斗爭中,除了采用一般方法,比如實行新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之外,已開始積極尋求在打擊盜版活動中從未使用過的其他方法。(何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