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也有兩頭甜——水口檢驗檢疫局幫助中越合作種植糖料蔗項目紀實
在現場,水口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各就各位,嚴格按照《水口檢驗檢疫局入境甘蔗原料監管方案》展開工作:填寫健康申明卡、實施衛生除害處理、抽樣、查貨驗貨等,一切有條不紊……在通關啟動儀式上,水口局局長花其偉說,檢驗檢疫部門將充分利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嚴格把關,公正執法,為促進中越邊境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越南沃土植下中國蔗種
崇左是我國最大的產糖地,鄰近的越南下瑯縣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土質非常適合甘蔗生長。在2006年11月第三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崇左市所轄的龍州縣與越南下瑯縣簽訂了合作種植制糖原料蔗項目,雙方計劃在3至5年內合作種植制糖原料蔗1000公頃以上,由越方提供土地及人力資源,中方提供良種、化肥、農藥、農膜、農業機械等生產物資,派專家指導當地邊民種植技術,并回收所種植的原料蔗。項目的實施,對進一步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發展、幫助邊民脫貧致富、維護邊疆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007年3月9日,龍州縣和下瑯縣在科甲口岸進行良種甘蔗苗交接,經水口局檢驗檢疫合格的40多噸優良中國蔗種運往越南境內。此后,在水口局的幫助下,龍州縣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越方的種植戶進行開溝、培土、施肥、砍運等種植技術培訓和示范,使越方人員及時掌握了制糖原料蔗的種植技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龍州縣與下瑯縣合作種植的甘蔗面積達340多公頃,生長良好,預計到2008年榨季,將有1萬多噸在越南種植的糖料蔗陸續入關制糖。
深入調研改革監管模式
為及時掌握龍州糖業有限公司境外糖料蔗種植情況,早在2006年底,水口局領導和業務人員就到種植基地對土壤、水樣、地理位置等進行考察,掌握相關情況。2007年11月,水口局工作人員深入龍州縣糖業有限公司,就境外種植糖料蔗工作進行調研,與企業負責人進行座談,并就境外甘蔗的監管情況和入境檢疫情況進行協商。12月初,該局又深入越南甘蔗種植基地進行實地檢查,深入分析甘蔗種植基地害蟲種類、危害程度,為甘蔗入境檢疫查驗打下基礎。
為抓好境外糖料蔗入境檢疫工作,水口局從企業和蔗農的利益出發,引進先進的檢驗檢疫監管技術,并結合口岸實際,制定了《水口檢驗檢疫局入境甘蔗原料監管方案》,對入境甘蔗推行“六個一”的檢驗檢疫管理模式,即“一次報驗、一次取樣、一次檢驗檢疫、一次衛生除害處理、一次收費、一次簽證放行”,做到“境外檢疫、場地檢疫、后續監管”,對糖料蔗到口岸實行“快檢快放、快速通關、快速進廠”的檢驗監管模式,提高入境通關速度,保證甘蔗新鮮度。
依法施檢確保口岸安全
為加快進境甘蔗的通關速度,防止境外疫情疫病傳入,水口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與龍州邊貿總公司簽訂了《進境甘蔗原料檢驗檢疫監管協議書》,規定水口局派人到甘蔗入境點開展現場檢驗檢疫,并根據情況抽取甘蔗樣品進行農殘檢測;入境甘蔗必須運到經檢驗檢疫機構備案登記的糖廠進行加工,在甘蔗拉運途中,派人進行監運,入境甘蔗直接送進傳送帶,與糖廠做好甘蔗入廠的交接登記手續,確保入境甘蔗100%運到指定糖廠加工;糖廠做好進境甘蔗原料廢棄物的處理,定期檢查并做好記錄。
為配合落實中越合作種植糖料蔗項目實施,做好進境甘蔗的口岸檢疫工作,廣西檢驗檢疫局根據國際有關SPS協議,擬定了《進境越南甘蔗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報告》,并確定了越南甘蔗有害生物名單。由于短期榨季期間,就將有1萬多噸越南糖料蔗從口岸入境,對于人手少、批次多、工作量大的水口局來說是一場考驗,為能夠尋找出一條方便、快捷的檢驗監管方式,為企業開啟綠色通道,該局領導組織業務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對我國境內沒有的害蟲,提出防范措施,還更新了消殺滅器械,配足消毒藥品,確保一旦發現疫情都能及時進行處理。
記者獲悉,1月16日至19日,已有35車、235噸越南糖料蔗從科甲口岸入境。據龍州縣邊貿總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從越南運往我國壓榨的糖料蔗,將享受中國制糖原料蔗的保護價。越南下瑯縣蔗農阮先生說,中越兩國合作種植的甘蔗,能享受中國政府的保護價,給種植戶吃了“定心丸”,種植糖料蔗的效益比原來種植玉米等作物增長一倍以上,使越南種植戶熱情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