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業合作交流印象(1)訪中菲農技中心
一次雙贏的合作
———中菲農技中心采訪實錄
菲律賓是一個由7100多個島嶼組成的群島國家,有旖旎的熱帶風光,更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隨著近年我國農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菲兩國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1月6日,我們新聞采訪團一行11人來到位于菲律賓北部呂宋島的“中菲農業技術中心”,該中心是由中國政府無償援助560多萬美元與菲方合作建立的,已經運行5年。該項目旨在向菲律賓傳授并推廣以雜交水稻種植為主的糧食增產的先進技術,展示相關的農業機械和設備,提供農機使用和維修服務,培訓當地的農業技術人員。當地人民如何評價中心的工作以及中國的農業技術、裝備呢?
雜交稻還是中國第一
呂宋島農業生產環境優越,主要生產水稻,但是由于當地生產技術、作物品種都相對落后,產量并不高,農民收入較低。因此中國提供的雜交水稻品種一經試種,立刻就成了菲律賓農民的搶手貨。來自圣色斯市的農民多明納德正巧在中心試驗田里向中國專家學習拋秧技術,談起中國農業技術給他帶來的好處,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可忙壞了我們的翻譯。多明納德說,他家有6口人,種了近40畝水稻(大部分菲律賓農戶都是每戶三公頃左右的種植規模,約合45畝)。從中菲農技中心開始啟動,他就當了雜交稻試驗的“示范戶”。一年下來,他用增加的收入買了頭水牛,第二年又買了脫粒機,第三年買了兩輛中國產的手扶拖拉機,去年他又買了一輛當地人稱為“吉普尼”的中巴,用來運輸稻米。他說,中國的雜交稻,№.1!原來種當地常規稻種,平均一公頃只有八九十袋(每袋100斤,濕稻)的產量,中國的優質雜交稻卻能給他帶來326袋的高產,并且在市場上中國雜交稻米的價格也比菲律賓的稻米高。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中方主任成良計介紹,項目實施以來,已有40個中國雜交稻組合在菲引種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種植示范提前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菲律賓全國共安排了15個示范點,每個示范點面積2公頃。與此同時,還提前安排了中國雜交稻在菲大面積連片種植示范,2005年旱季10公頃平均單產10.2噸/公頃;2006年旱季15公頃10.8噸/公頃;2007年旱季20公頃8.9噸/公頃;比當地同類稻田的其他水稻品種每公頃增產3噸以上,其米質和抗性均優于當地的水稻品種。小面積種植示范最高單產達14.5噸/公頃。幾年來,中國政府無償提供的近10噸雜交稻種子除了一小部分用于中心內試驗示范外,95%以上的種子都無償分發到了農民手中,累計種植面積450公頃,平均按每公頃增產1.5噸稻谷算,共增加900多萬比索(折合150多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其實,專家的保守估算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實際的增產幅度應該更高。中心的對比試驗表明,雜交稻品種之一LP0360比當地對照品種增產70%,農民多明納德的現身說法更是達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增產數字。
另外,中菲農技中心的雜交稻育種、制種、繁殖和提純均實現了預期目標。我國專家使用了320個當地育種材料,增育了7個前景看好的組合,其中有3個參加菲國家聯合評比試驗和病蟲抗性試驗,均表現良好,增產效果顯著。
中國小農機最適合菲律賓
談到中國農機,多明納德也很內行,他肯定地告訴我們,中國的小型拖拉機,操縱容易,耗油低,12小時才耗柴油6升。在我們新聞采訪團的攝像鏡頭前,他豎著大拇指說:“verygood!”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菲方主任羅密歐·B·嘉維諾介紹說,菲律賓農民原來采用手工插秧的方式,很費力氣,學了中國的拋秧技術,農活變得有趣多了,產量還提高了不少。插秧機更是深受農民歡迎,中國的農機產品體積小巧、物美價廉,特別適合菲律賓農業生產以小農戶為主的實際情況。中菲農業技術中心每年要搞兩次“農田日”活動,就在我們到來的前兩天,在呂宋島西部舉辦的“農田日”展示的中國插秧機吸引了大批農民,當地市長捷足先登,當場訂購5臺插秧機,供農戶們租賃。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實施后,中方向菲律賓贈送了217件(套)農機設備,中菲農技中心利用這些農機進行雜交稻育秧、插秧的機械化試驗示范,并為當地農民提供社會化服務,深受農民的歡迎。
2003年6月我國農業部派出了由江蘇、湖南兩省組成的水稻、農機項目專家組共9人赴菲開展技術合作工作,隨著中心專家的試驗、實地試用,中國農機產品,如輪式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經久耐用,可靠性強,在菲律賓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現在,中國產的小汽油機、小柴油機在菲律賓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日本,占據了半壁江山。
中菲農業交流前景廣闊
五年來,中方派出9位常駐專家和30多位短期專家赴菲提供技術支持,與菲方專家進行了緊密合作。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專家組克服種種困難,在一次次的農技推廣活動中,以他們的敬業、執著感動了菲律賓人民,不但留下了技術與設備,更留下了深厚的友誼。成良計主任從中心交付使用就來到菲律賓,不能照顧年邁的老人、體弱的妻子,也輔導不了上學的孩子,他的心里也曾有過彷徨。但是一想到菲律賓人民給予中國專家的信任與期待,他決心堅持到任務期滿再回國。民都洛市市長是位女士,家里的耕地比較多,中國專家給予她的幫助也很大。前一段時間,成主任一行到民都洛市示范點進行技術指導,女市長家專門殺了一頭豬,還買來名貴的大花蟹招待中國專家(這在當地是很隆重的禮遇);在馬榮火山腳下,剛剛被臺風襲擊過的農民,屋頂被掀,稻田被淹,自己都快揭不開鍋了,好不容易弄點玉米,煮好后首先雙手捧給中國專家。想起那些純樸的眼神,腦海里再現著那些感人的故事,成良計覺得,這四年過得挺值!
我駐菲律賓大使宋濤在會見采訪團時說,中菲農技中心建成后,為兩國農業交流發揮了平臺和橋梁作用,其輻射、示范效應也贏得了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據中心統計,從菲律賓總統、副總統到各地區行政長官,從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到農業院校的學生以及20多個國家的政要共有12000人次曾到中心參觀。中心協助培養了大批農業人才,有33名科研人員被送到中國參加有關技術培訓,有425人參加了中菲農技中心的雜交水稻及農機技術研討會,有8000人次的菲律賓農民受到了中國專家的現場培訓。同時,國內有關科研院所和部分企業也通過中菲農技中心培養了一批外向型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找到了海外技術合作與交流的新平臺。
菲律賓農業部副部長賽格弗里德·R·色蘭諾在馬尼拉接受我們采訪時誠懇地說,中菲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呂宋島的名字就是中國人命名的。中菲兩國農業合作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著廣闊的前景。中菲農業技術中心是兩國政府間第一個成功的合作項目,他希望菲律賓各省市都能加強與中心的聯系,以實現水稻增產、農民增收。“目前菲律賓的糧食還不能實現自給,如果不深化中菲農業合作,對菲方絕對是個損失。”他同時還表示,菲律賓對農業機械的需求很大,希望中國企業能夠重視菲律賓市場。成良計認為,中國的雜交水稻生產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的農機具在菲律賓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中國與菲律賓的玉米、高粱、蔬菜、麻類以及漁業、畜牧業生產技術都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作者: 吳秀龍;王澤農 稿件來源: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