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將迎來后強人時代
撰稿/蘇慶先(記者)
他們都曾是自己那個時代的巨人:李光耀、馬哈蒂爾、馬科斯、普密蓬,等等——這些英雄式的政治強人,一方面通過政治手腕和個人魄力,發展經濟,抵御內外威脅,將東南亞建設成一個現代國家共同體;另一方面,他們都集權力于一身,提倡“社會第一、個人第二”的亞洲價值觀,共同推動了東南亞的一體化。
然而,伴隨著上周蘇哈托的離去,有觀察家指出,東南亞的強人時代正走向終結。現在在世的,泰國國王普密蓬已80 歲,身體衰弱;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82歲,正受到心臟病的困擾。84歲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盡管依然精神矍鑠,但也有終老的一天。
東南亞面臨變革
這預示著,一旦他們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東南亞的現有狀態將會隨之改變。這讓人們開始真正思考東南亞的未來。
譬如印尼,算是第一個實例。在現任總統蘇西洛的領導下,被西方稱為“獨裁式”的蘇哈托的“新秩序”原則已被拋棄,他組建的非政黨性的“功能集團”也已沒落,甚至深受其寵愛的軍隊勢力,也不再輕易涉入政治。在蘇西洛這一任,開始遠離從蘇哈托時代開始的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和裙帶風等不良風氣。盡管腐敗早已根植于印尼政治,但現在的印尼與蘇哈托1998 年下臺時相比,無疑已是兩重天地了。這或許也是蘇哈托逝世并未給印尼帶來很大沖擊的重要原因。
但與東南亞其他幾個國家相比,印尼的變革似乎還是個特例。因為在蘇哈托和其他幾位“家長”之間,一個最大的區別是,蘇哈托是因丑聞被迫下臺,而其他幾位都是光榮退休。因此,不論是馬哈蒂爾、李光耀還是普密蓬國王,他們在本國的政治影響力仍然不減。
李光耀1990年退休之后,長期任資政一職,至今仍是新加坡內閣的“元老”。而馬哈蒂爾于2003年6月宣布退休時,整個馬來西亞不知所措,他的接班人巴達維更是多年來只給人“好好先生”的印象。
美國《新聞周刊》引用專家加里·羅丹的話稱,他們幾位是“遏制本地區社會政治變革力量的親密戰友”。他們仍然強調亞洲價值觀,推崇實用主義外交,在大國政治中保持相對獨立性。他們仍然堅信,不斷保持外貿推動型的經濟增長是本國第一位的考量。
他們當政時,時代賦予其個人權威的展現;但如今,那個時代早已過去,一些富裕而見多識廣的東南亞人開始試圖擺脫“家長”們的束縛,他們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多樣化選擇。
“家長”離開后的風險
在泰國,國王普密蓬盡管看起來超脫于國內政治紛爭,但事實上,他在該國由皇室顧問、政治家和軍人三方組成的政治聯盟中,充當了決定性的幕后角色。他在泰國被民眾頂禮膜拜,但因其田園歌式的賜福并未給農民帶來實惠,致使越來越多的中下層民眾轉而擁護連任三屆總理的他信,后者賦予他們在政治和經濟層面更大的想象空間。
他信在2006年9月,被中上層集團發動的一場兵變趕出國門。但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教授提滴南(Thitinan) 將政變之后的一系列事件稱為“一次失敗的復辟”。他認為,這對權力機構、王室及軍隊來說是一場悲劇,因為“他們未能遏制住政變成功后所釋放出的力量”。
專家預測,一旦普密蓬國王發生不測,就可能給泰國帶來真正的麻煩。自1950年登基后,普密蓬國王歷經19次政變、20位總理、48屆內閣。其間,他還阻止了兩次(分別于1981年和1985年)地區武裝沖突,制止了一次(1992 年)對和平游行人群的鎮壓;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他又出面安撫臣民脆弱的神經。很多人擔心,萬一普密蓬國王在他信和利益集團的沖突未得到解決之前去世,將使整個國家失去主心骨。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東南亞問題專家莫齊(DianeMauzy)稱,“泰國人對國王作為仲裁者的角色給予了太多的信任,因此他一旦離世,將給他們帶來很大創傷。”他說,“一切或將暫時崩潰。”
類似的風險,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或許要小得多,盡管馬哈蒂爾和李光耀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導本國政局。
在22年的統治期間,馬哈蒂爾將其執政的巫統(UMNO)變為一個超級強大的權力機器。縱觀馬哈蒂爾的發展模式,盡管他成功建立了“第一世界“級的基礎設施并根除了赤貧,但卻因使偏向馬來人的“平權措施”得以制度化,而頗受各方爭議。在馬哈蒂爾時代,馬來西亞以憲法規定馬來人享有各領域特權,且不容許討論,政府運用國家強力機器施行強權壓制,政局才保持相對穩定。
馬哈蒂爾主導了一次社會經濟變革,這一點值得肯定,但長期存在的種族關系緊張以及為腐敗所累的經濟狀況,卻是他不得不面對的“遺產”。與此同時,昔日強大的巫統正在四分五裂。馬哈蒂爾親手挑選的繼任者巴達維,4年前繼任時誓言開放民主政治進程、根除腐敗、收縮國有部門以及增進種族關系等——所有這些都是與馬哈蒂爾背道而馳的。盡管他隨后在開放民主進程方面取得一些成功,但在其他議題上,巴達維的作為非常有限。黨內很多實權派人物(包括馬哈蒂爾的兒子和幾個競爭對手)都是以前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斷給巴達維制造麻煩。有專家警告稱,如果巴達維堅持尋求改革的話,巫統中的幾個派別將會分崩離析。“他們誰也不喜歡誰,這一代政客中將有一場大仗好打。”
新加坡尋找可持續發展模式
類似的情況或許也會發生在新加坡。表面上看,它似乎是東南亞最穩定的國家,而且最有能力經受改朝換代的沖擊。李光耀在近40年的時間里,以出類拔萃的精英領導層和有效的廉潔政治體制,造就了新加坡無論是在高端制造業,還是在生物技術、金融領域內的競爭力。他盡管已經退休,但仍然比其他幾位“家長”顯得從容而權威不減。原因之一在于,他很明智地拒絕個人崇拜或充當保護人的角色,同時將反對黨派和媒體管得服服帖帖。
不過有分析家指出,一旦李光耀去世,執政黨內的勾心斗角將是一個最現實的風險。而現任總理李顯龍,顯然不具備其父親所擁有的對整個黨派的控制力。此外,在近幾年的新加坡大選中,一些選民已經開始拒絕李光耀的影響力。尤其是新一代新加坡人,大都向往更廣闊的天空。
追求實際的李光耀不得不做出妥協。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他最終同意在新加坡開設兩家賭場,“我不喜歡賭場,但是世界變了,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像拉斯韋加斯那樣綜合性的度假勝地,我們就會輸。”此外,他正試圖在有生之年,為新加坡的長治久安找到一個可持續的政治發展模式。
他近日在“新加坡透視論壇”年會上說,他很幸運在領導新加坡期間,能獲得第一代ATeam(最優秀的政治領導班子)的支持。“第二代的ATeam能夠造就出第三代ATeam,現在的ATeam能在未來兩次大選時扮演領導角色。然而,如果你在這兩次大選中看不到第四代ATeam的影子,那就有理由感到擔憂了。因為你需要至少經過一屆的任期,才能成為足以勝任的議員和部長。”
專家認為,在充分認識到本國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實行一個較有效率的經濟體制,再加強法制建設,這基本上是一個大的發展道路,現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在往這個道路上走。未來,無論是強勢還是溫和的領導人,在東南亞最關鍵的就是要解決“強國”和“發展”的問題。-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