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摩托改變老撾的生活
紐約時報:中國摩托改變老撾的生活
生長于湄公河邊那些陡峭山丘之上的鳳梨特別甜,紅色和橙色的辣椒特別辣,香蔥和豆瓣菜上還有山間露水的清新氣味。多年來,要把這些珍貴農產品帶到市場,意味著人們要提著巨大的籃子,花大力氣在貫穿叢林的狹窄山路跋涉一天。
情況改變了,這很大程度上多虧了中國。
村民騎著他們廉價的中國摩托(只要440美元)穿過泥濘的道路到達瑯勃拉邦(Luang Prabang)的市場。這座迷人的佛教寺廟之城吸引了大量外國游客。而騎摩托從山里到這里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43歲的教師Khamphao Janphasid表示,之前沒有人有摩托,而現在他的大家族就有三輛。“以前唯一可以買得到的摩托就是日本摩托,而窮人買不起。”
便宜的中國產品涌入中國南方鄰國,例如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這些產品改變了亞洲一些最貧困人們的生活。在幾年前,這些人們通常只擁有一兩套衣服、做飯的器具和人工建造的茅屋。
西方擔心中國玩具和寵物食品的安全,但對這些身處偏遠山村的人們來說,這些基本上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引入,中國產品贏得了由衷的贊賞。Khamphao Janphasid表示,生活好轉了,因為物價便宜了。
中國的電視機和衛星天線讓村民和世界各地有了聯系。音響設備讓住家洋溢著音樂。而且中國摩托車常常充當家庭的運輸工具。一名村領導表示,這些摩托(通常是小型的,但引擎足夠110cc)實際上救了命。他表示,“現在我們可以及時把病人送去醫院。”在十年前,村民還是步行用擔架來運送重病人,這些如今已經成為歷史。村子有150戶人家,有44輛中國摩托。在五年前還沒有一輛呢。
中國摩托充斥著河內、萬象、曼德勒以及東南亞其他高地大城市的街道。根據本田(Honda)的數據,越南每年出售的兩百萬輛摩托中,有39%是中國品牌,而本田就占有34%的市場份額。
村民對中國商品充滿熱情,但常常也有抱怨:維護問題。31歲的摩托修理工Gu Silibapaan表示,日本品牌的質量要好得多,人們有錢可以買本田、雅馬哈和鈴木摩托,有很多錢就可以買汽車。
他表示,一些泰國制造的日本摩托用上十年都不需要檢查引擎,而中國摩托通常三到四年就需要大修。不過最便宜的泰國造本田摩托需要5.5萬銖,大約是1670美元,價格差不多是最便宜的中國摩托的四倍。
中國摩托的涌入令瑯勃拉邦機械修理工生意興隆。Gu Silibapaan表示,十年前,這座城市只有兩三家修理店,而現在他看到了20家。他不用擔心自己的摩托車的維護,“我有一輛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