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鄉鎮企業發展情況
陜西:省鄉鎮企業 中小企業2007年工作情況和2008年發展思路
陜西省鄉鎮企業局(中小企業促進局)
我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系統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的業務指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創業,擴大就業,增加群眾收入,壯大縣域經濟為著力點,創新發展,加大工作舉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企業發展質量與效益,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取得了新的突破性發展,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共生并存、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城鄉就業的重要載體、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一、2007年我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發展速度加快,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前11個月,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7.35%和18%。鄉鎮工業、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9.15%和20%。預計到年底,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分別發展到94.7萬個和106萬個,分別實現增加值977億元和20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8%。
(二)擴大了社會就業,帶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預計2007年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新增就業崗位10萬個,安置城鄉就業分別達446萬人和600萬人,分別占全省農村勞動力的31%和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的70%。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分別支付勞動者報酬268億元和430億元,其中為全省農民提供的工資性收入占全省農民人均收入的40%,是近年來增加最多的一年。同時向農民支付農產品收購款120多億元,支持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資金4億多元。
(三)促進了縣域工業化進程,成為縣域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的較快發展,部分縣經濟結構開始由農業主導向工業主導轉變。從對30個縣、區的調查情況看,關中縣域中小企業初具規模,增加值占縣域GDP的40%以上;陜南縣域中小企業規模雖小但數量增長較快,增加值占縣域GDP的34%;陜北除能源化工大縣外,多數縣中小企業占縣域經濟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趨勢。全省有65個縣、區中小企業上繳稅金占縣級財政收入的比重超過30%,最高的達到73%。鄉鎮企業園區發展到129個,入園的企業有12萬多戶,初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汽車零部件制造、鈦業、紡織、磚瓦機械、乳品和糧食加工、果汁加工、能源化工等若干產業集群,涌現出400多個企業密集區,推動了小城鎮規模擴張和人口聚集,提高了城鎮化水平。
(四)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隨著中小企業的普遍化、規模化、產業化、集群化發展,我省經濟發展逐步從依托土地和勞動力轉移到以資本、技術、管理、品牌、產權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支撐上,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深層次的變革。截止11月底,我省科技型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到1.3萬戶,其產品和服務涉及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和國防工業等諸多領域,發展水平躍居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先后創出中國名牌產品4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陜西省著名商標17個、陜西省名牌產品205個、國家免檢產品34個、部級創名牌重點企業27個。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快向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轉移,促進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
總的來看,我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其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但一個時期來,發展勢頭有所減緩,特別是中小企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42%--45%之間,與發達省份相比差距還在拉大。主要問題:一是一些地方對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關注支持的力度不夠,發展的環境不寬松,一些部門和地方對國家和省上出臺的鼓勵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二是企業規模小、總量少。有的企業“小富即安”,創業、創新意識差,產品花色品種少,更新換代慢,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融資難的問題依然突出,融資渠道單一,金融產品較少、信貸門檻較高,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后。四是園區建設速度不快,產業集群發展慢,企業聚集度低。五是有的地方管理體制不順,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二、促進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工作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把促進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趙樂際書記在省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對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年又親自召開會議,聽取匯報,并作了重要講話。袁純清省長親自調研,并把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列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作了具體安排。省委省政府決定,今年第四季度將要召開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會議,出臺“指導意見”,隆重表彰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和企業,趙樂際書記、袁純清省長作重要講話。這是多年來關于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會議。為了加強對指導,根據省委、省政府決定,去年10月,在省鄉鎮企業局加掛省中小企業促進局牌子,今年7月,建立以趙德全副省長為第一召集人的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并在省中小企業促進局設立聯席會議辦公室,對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實行統一規劃和協調指導。這一系列的重大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全省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一)建立和完善法規政策體系,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一是為了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在省人大具體組織和指導下,《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辦法》,經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這部法規對陜西中小企業發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產生了較好的反響。二是為了解決鄉鎮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擔保業快速發展,省政府頒布施行了《陜西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業管理試行辦法》。三是為了加快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制定了《陜西省中小企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已經省政府批準頒布,使各地發展思路更加明確,目標更加清晰,發展有章可循。四是為了加強對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統計、監測,省上制定了《中小企業和非公企業統計制度》,解決了法定數字缺位的問題。五是為了進一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省政府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意見》,目前已報請省委審定。六是鄉鎮企業、針對我省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人才匱乏的現狀,將在近期開展調研,摸清情況,找到癥結所在,出臺相關政策,切實有效的解決人才問題。
(二)推進改革和轉變發展方式,拓寬發展空間和提升發展水平。一是通過改組、改制、聯合、兼并等多種形式,積極推進國有小企業改革,抓住國企改革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好機遇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拓寬了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截至目前,全省已改制國有中小企業5122戶,占應改制企業總數的90.8%,城鎮和鄉村集體企業改制基本完成。通過放寬市場準入,使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等領域得到了新的發展。二是積極開展企業守誠信重質量活動,在全省樹立了158個守誠信重質量企業典型,表彰了30個創新企業,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三是為了減輕企業負擔,組織多個部門調研,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處置省農業銀行所剝離剩余債權資產的實施意見》,為1.5萬戶企業減輕債務66億元。
(三)鼓勵和推動群眾創業,催生小企業。一是樹立創業典型,營造創業氛圍。總結推廣了戶縣、臨潼區、岐山縣、三原縣、漢濱區、靖邊縣等催生小企業的經驗和做法。省上舉辦了千人參加的創業之星大型報告會,各地舉辦了有農村能人、打工返鄉人員、下崗職工和大中專畢業生等不同群體的成功創業者經驗報告會,調動和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創業熱情。今年省上又確定了31個縣、區作為“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示范縣,同時,扶持15個縣建立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和企業孵化器。二是強化創業培訓,提高創業技能。扶持40個縣、區建立中小企業遠程創業培訓基地。今年全省接受創業培訓的人數將超過15萬人次。三是依托當地資源創辦特色小企業。關中地區圍繞畜牧、果業及優勢農產品,新辦農產品加工企業1500多個;咸陽市依托中醫藥業發展,使一大批制藥、保健品、中藥材種植與運銷、足療企業應運而生;寶雞市依托大工業,發展了一批配套型中小企業;榆林、延安市圍繞能源化工基地建設,興辦了一批電石、硅鐵、冶煉、電力及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安康市依托礦產、生物、水力、旅游等資源,發展門類眾多、形式多樣的小企業,特色突出,效果良好。四是開發創業資源。把開發民俗工藝作為催生小企業的又一重要領域,省上連年重點扶持了土織布、泥塑、燈籠、皮影、石雕、剪紙、刺繡、鑼鼓、藤編制品等民俗工藝品的產業化開發,樹立了10個“開發民俗工藝、催生小企業旗幟村”,并對其進行了表彰獎勵。
(四)促進銀企合作,緩解融資困難。圍繞解決資金瓶頸制約這個關鍵問題,省有關部門與人行西安分行多次組織金融機構與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懇談會、項目推介會和“金融專家企業行”等活動,增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溝通。今年3月又召開了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融資服務工作會議,促進銀政、銀企、銀保合作,共同搭建融資服務平臺;與省銀監局和證監會合作,開展企業上市的培育、輔導、申報工作。全省已經建立53家鄉鎮企業、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注冊擔保資金28億元,累計擔保貸款34億元,受保企業1100多戶。當前,省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公司正在籌劃組建之中,預計注冊資金將超過3億元。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項目建設。一是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省內外多種招商活動,重點加強與東部地區合作。在山東青島舉辦了陜西—山東(青島)中小企業合作交流會,與山東省簽署了合作交流戰略協議,我省10個市、38個縣、10個工業園區、76戶企業參加,簽約10個項目,總投資4.4億元。在甘肅白銀舉辦的全國中小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上,簽約項目13個,引資10.2億元,成為除甘肅之外,參會人數、展出攤位、簽約項目及金額最多的省份。今年7月,圍繞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發展,與浙江省簽署了《中小企業戰略合作協議》和《勞務定向培訓協議》,簽訂了25個合作項目,涉及資金25.5億元。9月,我省組織200多家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及400多種產品參加了廣州全國第四屆中小企業博覽會,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展團,我省特色產品成為展會一大亮點。在北京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成果展上,中央和有關部委領導對我省中小企業發展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二是幫助已合作的項目盡早開工,及早投產。預計2007年我省鄉鎮企業招商引資項目將突破1000個,協議引資約300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7億元,同比增長20%,建成投資1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300多個。
(六)理順管理體制,強化服務職能。在體制上,多數市參照省上的做法,理順了鄉鎮企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體制,統一協調管理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一是在人才服務方面,省上設立了中小企業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強化了人才和人力資源的服務。二是在技術服務方面,依托陜西科技大學建立了“中小企業輕工科技合作服務中心”,為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提供支持,最近,在此基礎上,組建陜西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重點解決我省中小企業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問題。三是在信息服務方面,建立健全了中國中小企業陜西網,陜西省中小企業局網,啟動了5000家中小企業網上查詢系統,與陜西郵政組織實施直郵營銷信息服務,為中小企業開拓市場創造了新的平臺。
三、進一步加快鄉鎮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公平準入,改善融資條件,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這為我們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2008年,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工作重點,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增強發展活力,力爭在數量、規模、結構、效益上實現新的突破。
(一)深刻認識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性、緊迫性。深刻理解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認識發展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在建設西部強省,特別是在壯大縣域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落實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意見》為契機,繼續解放思想,努力消除思想、體制、制度等方面的障礙,廢止一切束縛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規定和做法,廣泛宣傳和推動全民創業,為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推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實現新的跨越發展。
(二)切實加大投融資支持力度,全力解決融資困難。一是推動各級建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建立企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扶持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為大企業配套以及環保節能、產業升級的項目,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二是推動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創新信貸方式,為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提供信貸、結算、財務咨詢、投資管理等方面的服務。三是推動各級組織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加強對信用擔保機構的監管,擴大擔保貸款業務。四是加強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育工作,建立上市公司后備資源庫,組織輔導和推薦中小企業上市。同時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發行企業債券,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三)培育骨干企業,發展產業集群。一是篩選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基礎好、有潛力的企業,從資金、人才、土地、政策等方面重點扶持,使之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二是制定促進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園區建設和產業集群發展規劃,以縣城為基本依托,加快工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高地。三是中小企業在汽車、飛機、軍工等裝備制造和能源化工、紡織、電子信息、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冶金有色、新型材料等工業領域發展配套產品生產,與大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主動承接大企業、大工業上下游產品的生產,不斷提高配套協作能力。
(四)抓好招商引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全面加強招商引資力度,促進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強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和周邊省份的交流與合作,引進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有選擇地承接東部地區和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加強項目儲備、包裝、宣傳和推介,組織參與國內外招商活動,積極利用外國政府和世行、亞行、國際金融組織的優惠貸款,提高和擴大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利用外資的能力和規模。
(五)推進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加快省內企業傳統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加花色品種。一是促進高校和科研單位依托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推進產學研企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鼓勵、支持企業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形成技術協作關系,幫助企業解決產業定位、項目規劃、技術攻關等問題。二是大力推行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促進家族式、作坊式私營企業引入現代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建立多元和開放的產權結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企業經營決策機制。三是繼續抓好守誠信重質量工作,引導企業牢固樹立誠信意識,構筑誠信機制,推行全面質量管理。
(六)加快建設服務體系,增強服務能力。一是積極推進技術服務、創業輔導、信用擔保、信息網絡、人才培訓、管理咨詢等服務體系建設。二是加快培養一批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家隊伍。建立民營企業職業經理人評價體系,推進企業經營管理者職業化、市場化。三是設立企業維權投訴中心,對損害企業和投資者權益的行為公開披露和處理。進一步規范對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檢查、檢驗行為。四是推動鄉鎮企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企業及其職工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提高社會保險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