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為何反躬自省
“世界工廠”為何反躬自省
機械工業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蔡劍、胡鈺和李東合著的《從中國價格到中國價值》一書,無疑是諸多反思叢書中相當全面的一本。作者認為,多年來,“中國制造”靠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所形成的“低價競爭戰略”,已經難以為繼。
“價格戰”并非是為了讓利而削價的慈善行為。本質上,它是為了與對手競爭、甚至是為把對手擠出市場的“攻擊性競爭策略”。早期的“美國制造”對抗英國,后來的日韓產業沖擊全球市場,都曾使用這個有力的武器。可是,在目前中國本土市場徹底開放、跨國公司把產業大量轉移的前提下,對中國本土
轉型和升級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從中國價格到中國價值》從對聯泰服裝、國美連鎖、招商銀行、聯想、華為、宏圖三胞等創新型企業的研究,得出一個結論:這些能夠在本土市場中殺出重圍,通過形成自己的品牌、技術、管理模式等核心競爭力,并開始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的企業,關鍵原因就是,很早就拋棄了“價格思維”,開啟并實踐了“價值思維”。
學者的宏觀思考,往往建立在實踐者的微觀實踐基礎之上。近日的《2007中國經濟熱點亮點調研報告》已經為“中國制造”的新面孔勾畫了輪廓。《報告》稱,“中國制造”的“革命性變化”之一,就是催生出一批“隱形冠軍”產業群,100多種工業制成品產量成為“世界第一”,“專業化+業態創新”成為中國制造業的顯著特征。
在整體上市后的“新國企”帶領下,重裝備行業走強、能源資源市場領跑資本市場、綠色產業加速提升、航空業和網絡業的活力顯現,都從側面證明了“中國制造”尋求中國價值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跡象是,在傳統的食品、餐飲行業和
在服裝行業,中國企業70%產品出口是做“代工”,自有品牌只占10%左右,中國雖然成為全球紡織品第一大國,但沒有賣出應有的價值。而在2007年,一些堅持自主品牌的企業大放異彩引起普遍關注。繼波思登羽絨服總裁高德康獲得去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之后,今年有安踏運動鞋的掌舵人丁志忠被提名,他還被稱為“以草根精神打造
直到被迫扔掉“低價格”的拐杖,“中國制造”才明白自己根基不穩。然而,也許這種挫折感恰恰能激發中國人被壓抑了的創新精神。
毋庸諱言,30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以一種相當謙遜的“低姿態”面對世界。為了融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國經濟曾經壯士斷腕,主動切斷了早期工業建立起來的“蘇俄模式”,在工業標準、產品體系和市場規則上,向西方標準靠攏。正是中國勞動者為全球提供了足夠便宜的商品,讓過去20年全球經濟保持了“低通脹、高增長”的良好狀態。
作為一名優秀而聽話的打工仔,中國人以自己的低調和勤勞,終于在全球工業分工鏈條里獲得了一個恰如其分的位置——“世界工廠”,也有人稱為“世界組裝車間”。按照經濟學利潤分成比例的“微笑理論”,處于兩頭的高端技術、品牌和流通、銷售領域,大多都被跨國公司控制,“中國制造”不過是在中間部分利潤最低廉的加工環節,分到了一杯羹。而更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是,近兩年來在
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大國愿意面對的現實。只有在市場競爭的殘酷競賽中吃了虧,才會在舔砥傷口的同時開始反思。從中國價格到中國價值,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所有的技術進步和品牌創新的成就,以及可能實現的未來中國產業的升級換代,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都源自現實帶給中國經濟的深刻教訓。
今天當好打工仔,明天就能做個好老板。1月13日,CCTV年度經濟人物請來的幾位重量級的央企老總就表示,中國企業的內在潛力根本沒有挖掘出來。中海油總裁傅成玉對
中國最大的化學工業企業中化集團總經理任建新卻以他創辦“馬蘭拉面連鎖店”的經驗表述自己的心得:中國最大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中國人一定不能忘記“人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不是包袱”,只有人力資源得到最充分的發揮,中國經濟才能真正由大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