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跨國春耕第一人”龍州機手周志飛到越南下瑯縣蔗田實施農機作業側記
“當我開著拖拉機在越南土地犁出第一行垅,心情真是很激動!苯,記者在龍州縣邊境找到正在實施農機化作業的崇左市“跨國春耕第一人”周志飛。他回憶起不久前到越南下瑯縣瑞華社龍眼根村機耕蔗地的情景,仍一臉興奮。
2月24日至25日,作為龍州縣遴選的優秀農機手,周志飛開著“東方紅”牌90匹大型拖拉機與同伴張月成從龍州縣科甲二級口岸出境,到越南高平省下瑯縣瑞華社龍眼根村,為龍州縣與下瑯縣開展的甘蔗協作計劃機耕100畝標準實驗田;叵脒@一次特殊的使命,周志飛向我們講述了幾個鮮為人知的插曲——
為什么遴選周志飛出國春耕
龍州縣能駕駛、操作大型拖拉機的機手有100多人,為何偏偏選中周志飛作為“跨國春耕第一人”?面對記者的疑問,龍州縣農機局局長韋寧生笑著回答:“原因有三個,一是實施甘蔗‘六化’技術之一,是用大型拖拉機進行土地深層機耕再植下良種,畝產可提高約1倍,所以我們要派出大型拖拉機出國春耕,而周志飛恰好擁有1臺90匹大型拖拉機;二是周志飛的‘東方紅’牌90匹大型拖拉機是去年新買的,性能比較好;三是周志飛有13年的從業經驗,懂修理,機耕質量好、信譽度高,尤其是他的機耕‘開行’技術好,所以我們選中他代表龍州縣出去做事!
兩國邊境土質不同,硌歪犁頭
在2月24日、25日兩天當中,周志飛每天早上6點鐘開著“東方紅”與助手張月成出國耕地,傍晚6點鐘再駕駛拖拉機回國。但第一天的機耕作業,越方龍眼根村的田地就讓周志飛心愛的拖拉機“吃了苦頭”。
原來,龍眼根村與我方的科甲村凌洞屯接壤,周志飛以為兩村土質相同,未料到,第一耙下去,犁頭就被硬物硌歪了。他趕緊跳下拖拉機一看,原來淺表土層之下有參差不齊的石頭,而自古以來,龍眼根村人只用牛耕地,最多只能耕下15—20厘米深的土層,不會觸及藏在30厘米以下深層土里的石頭。而周志飛的“東方紅”可深耕30厘米以下土層,恰好就與當地的石頭“吻”上了。由此,周志飛每天都細心調整犁頭位置,確保耕地任務順利完成。
與越方百姓用土話交流,不需要翻譯
農機手出國搞春耕,竟然不需要翻譯就可以順利溝通,這大大出乎雙方意料。
周志飛樂呵呵地回憶道:“剛開始出國時,我們還有點擔心沒有辦法和越方村民交談。我是龍州鎮板門村蚌屯人,沒想到去到越南龍眼根村,一聽他們說的土話,和我們這邊的土話差不多,比如‘甘蔗’都叫‘密’,‘耕地’也叫‘沒飛’。后來,大家干脆就用土話交流,連翻譯都不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