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出國走進東盟 廣西漸成中國西部文化大省
編輯:admin 發表時間:2008/1/12 瀏覽次數:2122
12月3日,中國黑山羊之鄉——廣西馬山縣舉行大型文化旅游美食節推介原生態民俗文化。壯族三聲部民歌、千人會鼓、千人打扁擔、千人放陀螺等豐富多彩的民間
藝術活動吸引了三萬余名來自海內外的賓客前來參加。圖為馬山壯族民眾表演具有千年歷史記載的扁擔舞。中新社發黃艷梅 攝
版權聲明: 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網南寧12月3日電(記者夏曉弘)作為廣西文化發展品牌縮影的漓江畫派,將載著廣西秀麗的山水畫卷、多彩的民族風情和藝術精品的燦爛容姿,走向北京,走向東盟十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李格訓在此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地處邊疆的八桂大地,呈現出精品劇目、漓江畫派等文化品牌,其五彩繽紛、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使得目前的廣西漸成為中國西部文化大省。
精品劇目層出不窮
“山中只有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當人們對廣西的印象還停留在劉三姐的甜美歌聲時,能歌善舞的廣西人近年來又陸續推出了《印象·劉三姐》、《漓江詩情》、《太陽童謠》、《大儒還鄉》等精品劇作。其中《八桂大歌》、《媽勒訪天邊》相繼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廣西也因此成為中國連續兩年獲得十大精品劇目的省份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容小寧對記者說:“近年來廣西加快了文化建設的步伐,打造了一批頗具影響和發展空間的文化品牌,特別是舞臺藝術成果斐然,兩臺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一大批劇目獲各種獎勵,戲劇大省初露端倪。” 漓江畫派星光閃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廣西一批畫家把創作重心放在描繪漓江山水和廣西南方的風景上,逐漸形成了有著鮮明地域特色和獨特藝術追求的畫家群體,這些畫家以共同的藝術表現對象和相近的繪畫風格,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引人矚目,漓江畫派逐漸形成。 “一個畫派的形成,其重要標志是代表性的領軍人物。”漓江畫派促進會會長、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黃格勝對記者說,近十年來,廣西國畫有黃格勝、張復興為代表的山水畫派;油畫有張冬峰、雷波為代表的風景畫派;版畫、水彩、雕塑也都形成了有著鮮明南方美術氣韻的個性風格。 其中,黃格勝創作的《漓江百里圖》長卷和《漓江百景圖》系列是漓江畫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漓江畫派”的旗幟下,可謂人才濟濟,名家薈萃,星光閃耀。
文化出國走進東盟
廣西與東盟文化交流的基礎和條件得天獨厚。泰國的泰族,越南的岱儂族、泰族、高欄族,老撾的老龍族,緬甸的撣族等,均起源于中國南方,與廣西的壯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水族等是同根生的民族,文化上的近似容易引起這些國家的民族對廣西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共鳴。
據廣西文化廳統計,二00三年以來,廣西與東盟各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共計六十三起八百四十五人次,交流方式有官方交流、民間往來、商業演出等,內容包括藝術表演、藝術展覽、文化藝術研討、文化考察、人才培訓等多個方面,有效推動了廣西的歌舞、音樂、戲劇、雜技、木偶、書法、美術民間工藝等民族文化“走出去”。 《微笑的高棉》是廣西與柬埔寨正在籌劃中的、在有“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美譽的吳哥古跡進行的大型實景演出項目,這將是繼《印象·劉三姐》之后,廣西創作的又一實景演出力作,也是廣西首次準備在境外進行的實景演出項目。
“清澈的漓江會跳舞,如果你愿意在水上踏歌;蒼涼的石頭會說話,如果你愿意用靈魂來傾聽……廣西是一個充滿浪漫的地方,她用優美的歌聲,和著一個個全新的藝術精靈,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令人傾倒……”來自法國的小伙子patje說起廣西的文化,歡愉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