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企業投資東盟的市場風險調查
我國企業開拓東盟市場面臨新的機遇
在目前中國與東盟經貿關系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開拓東盟市場面臨更加有利的發展機遇。
第一,CAFTA的啟動為開拓東盟市場提供了有利的契機。CAFTA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貿區,預計到2010年自貿區人口將達到17億,GDP將達到2萬億美元,貿易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這將為我國企業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第二,中國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為開拓東盟市場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近年來,我國TCL、華旗資訊、廈新手機、華為技術、中興通信等在內的一批知名企業已經在東盟國家市場占得先機,取得較好業績。尤其是TCL,六年前就在越南設廠生產彩電,目前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超過16%,在菲律賓市場占有7%;空調、冰箱、洗衣機、手機等產品也大舉開拓東盟市場,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東盟各國的市場份額逐步提高。這些成功的案例對我國企業拓展東盟國家的業務產生了一定的示范效應。
第三,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為開拓東盟市場形成了直接驅動力 。我國與東盟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貿易商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具體而言,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谷物、建筑材料、機電、化工產品等產品具有比較優勢,而東盟在原木、石油、天然氣、煤、天然橡膠等資源性產品上具有較大的優勢。
第四,東盟國家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為開拓東盟市場鋪平了道路。近幾年,東盟國家國內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各國都采取各種措施,加大引資力度,放寬外資準入,加強投資促進工作,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此外,東盟國家正與部分發達國家進行FTA的談判,通過在當地投資,還可發揮地緣優勢,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的貿易保護壁壘,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商品出口。各方面的情況都表明東盟國家的投資環境正在趨向優化,從而為我國企業開拓東盟市場鋪平了道路。
東盟市場的四大投資熱點
投資熱點一:汽車
東盟是全球汽車業的重要增長地區之一。據專家預測,該區汽車銷售將以每年約16%的增量持續上升。隨著貿易壁壘的解除,汽車制造商們可以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內根據計劃把生產轉移到利潤率更高的地區。東盟市場5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誘惑力實在不可小看。福特汽車公司就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以及菲律賓分別設有生產基地,在印尼也有負責銷售及售后服務的分店。
我國的奇瑞汽車進軍馬來西亞市場曾一度引起業界不小的轟動。去年11月12日,奇瑞全面授權ALADO公司制造、組裝、配售和進口代理奇瑞轎車。奇瑞希望以此建立進入東盟的據點。雙方合作的更深遠意義在于進軍整個東盟汽車市場。但就在今年,奇瑞汽車遭到通用汽車公司以知識產權為由的起訴,這使奇瑞在東南亞的發展計劃受到很大阻礙。
投資熱點二:采礦與建電站
東盟正處于資源開發和電力設施建設熱潮期。近來,有不少世界大鋁業集團關注越南鋁礦。比如世界最大的鋁業集團澳大利亞BHP-Billiton,中國的云南冶煉金屬公司,俄羅斯的Rusal、BHP.Billiton集團等均表示愿意同越南合作開采,分享多農鋁礬土礦這一稀有珍貴的礦產資源。特別是日本、泰國和韓國等鋁礦資源比較緊缺的國家,更希望能同越南合作開采鋁礦。
目前印尼的電力需求量以10%的速度增長,是東盟地區電力需求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日本電力公司正是看好這一市場需求,近期正在與印尼礦產能源部接洽,詢問有關電力投資方面的法規及礦業經營執照辦理事項,有意參與Cilegon發電站及政府鼓勵發展的12個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的相關企業在泰國也有不俗表現。天津機電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就抓住了泰國政府為解決供電緊張問題,鼓勵民間發展綠色能源項目的契機,在泰國投資建立了以棕櫚油廢渣和稻殼為燃料的“綠色”電站。出口設備總額440萬美元。
熱點三:工程承包及所帶動的機械出口
為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東盟地區的各國政府紛紛加速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改造和加大其投資力度。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各國間的陸路交通將紛紛連網。如連接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泛亞鐵路已開始籌資。此外,由于印度洋海嘯災難,東南亞地區重建商機也不小。
經濟學家預計,未來幾年時間里東南亞地區在基礎設施的恢復、酒店業的興建和民用房屋的重建方面將創下罕見的規模。對冶金、電力等行業以及鋼鐵、水泥等其他建筑產品的需求將會激增。尤其對工程機械的需求更是旺盛。
工程機械屬于生產增值型的昂貴耐用品,與歐美日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在性價比方面有很大的優勢。通常購買一臺歐美日生產的機械設備的價錢已接近中國同類設備整條生產線的價錢。“中國機械”這一品牌現已被越南的工程機械市場普遍接受,在當地相關行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熱點四:手機和彩電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發布了一份有關手機市場發展的報告稱,目前東盟的彩電市場年需求量在800萬臺左右。據介紹,韓國三星在越南、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5個東南亞國家的電視機市場占有率都排第一。三星通過在當地建廠生產,使其產品不僅在當地廣泛銷售,還可以以低成本進入歐美市場。
在歐美國家紛紛舉起“反傾銷”的大棒時,東盟成為中國電視生產廠商新一輪海外擴張的目標。創維集團則東盟正處于模擬電視向數字電視過渡期的時機,將液晶電視、大屏幕電視出口到印尼等市場,甩掉了“便宜貨”的帽子。值得一提的是,創維這一次出口的彩電并不是為外國企業加工的貼牌產品,而是創維自行研發的“創維牌”高端電視。
我國開拓東盟市場面臨四大“瓶頸”
目前,中國各級政府和企業對開拓東盟市場均表現出較大的熱情。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四大“瓶頸”影響了中國在東盟市場投資規模的擴大。
第一,投資金額較低,未能形成規模效應。目前,我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仍處于起步狀態。據我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企業在東盟10國的投資項目達947個,中方投資11.65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7.70%。
同日本、美國、歐盟、韓國對東盟的投資相比,我國對東盟投資相對較少,未能形成規模與集聚效應。據東盟統計,1995~2003年期間,我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僅占其全部吸引外資金額的0.29%,同歐盟(28.83%)、美國(16.47%)、日本(12.90%)相距甚遠。
第二,信息渠道不暢,對東盟市場缺乏了解。目前,我國對東盟國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數幾個發達較發達的東盟成員國,對一些落后國家,信息資源相對較為缺乏。此外,信息資源及數據庫的建立也較為滯后,不能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詢服務,從而導致企業對東盟市場的情況缺乏了解,加大了其拓展東盟市場的難度。
第三,產業結構存在相似性,市場競爭激烈。我國與部分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較為相似,尤其在很多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內,競爭比較激烈。如我國與越南的紡織品就存在較強的競爭,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最近的報告,越南紡織品生產商的競爭力僅次于中國,居亞洲第二。此外,東盟國家市場較為開放,我國企業在東盟投資必將面臨來自日本、韓國、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以及歐美企業的競爭壓力。
第四,資金不足,投資項目貸款困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時,需要較多的前期市場開發費用。目前,民營中小企業是開拓東盟市場的主力軍,但普遍都遇到資金短缺、投資項目貸款困難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企業海外發展的瓶頸。
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理事李欣廣教授和廣西社科院東盟問題展專家古小松分析認為,在新的形勢下,我國政府和企業為配合 “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進一步開拓東盟市場,亟待做好五篇“文章”。
加強市場研究,選取比較優勢產業開拓東盟市場。應加強對東盟各個國家的市場研究,深入了解各國有關投資環境、市場結構、貿易法規、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情況,在國別和產業上作積極而謹慎的選擇。應針對不同市場,選取不同的比較優勢產業,做好可行性研究。著重加強同東盟國家在礦產、能源等資源性產業上的合作,充分利用東盟與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升雙方產業合作的水平,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
以點帶面,通過邊境省份搭建開拓東盟市場的橋頭堡。我國廣西、云南等邊境省份與東盟國家毗鄰,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與東盟國家經貿往來更為密切。應充分發揮這些邊境省份的地緣優勢,以點帶面,搭建開拓東盟市場的橋頭堡,如舉辦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促進會,加強道路樞紐、商貿中心建設,使其從國內的地理邊緣變成開拓東盟市場的中心地帶,帶動其經濟的發展,從而促進國內地區經濟協調、均衡發展。
設立信息中心,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針對目前企業對東盟市場、法律法規尚不了解的現狀,應由政府設立專門的信息服務中心,建立信息服務平臺,在整合國內外的相關信息資源的同時,加強對東盟市場的跟蹤與調研,與東盟各國信息咨詢機構建立聯系,為企業開拓東盟市場提供全面、準確的信息咨詢服務。
扶持中小企業,提供資金保障與投資培訓。應盡快建立促進中小企業海外投資的金融機構,通過各種形式切實解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中出現的融資難問題,如幫助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申請中國-東盟投資基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境外帶料加工裝配業務的中長期人民幣貸款和外匯周轉貸款貼息以及對外承包工程商業貸款貼息等。充分發揮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信用擔保作用,對中小企業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擔保,幫助中小企業規避出口風險。此外,還應對重點企業提供海外投資培訓,組織不同類型的企業交流東盟市場投資經驗。
加強雙邊談判,促進服務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目前,在短期內同東盟整體達成服務貿易或投資自由化協定尚有難度,但同單個國家啟動雙邊談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應積極加強同東盟單個國家的雙邊談判,促進雙邊服務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為我國企業開拓東盟市場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來源: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