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大有希望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兩大潮流。近年來,由于通過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貿易自由化的進展緩慢,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甚至已經超過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速度。東亞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快速發展,有著以下3個方面的現實基礎:
第一,區域內貿易發展迅猛。長期以來,對外貿易的快速、持續增長已經成為東亞經濟發展的特點。通過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東亞各經濟體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1980年至2000年間,東亞區域內貿易占世界貿易的比重迅速由48%上升到127%。1980年至2003年間,東亞區域內貿易額占東亞地區貿易總額的比重由347%上升至540%,高于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同期發展水平。
第二,東亞區域貿易的互補性顯著增強。東亞區域貿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其中新興工業化各成員之間的互補程度現在已經可以與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間的互補程度相提并論。除文萊、柬埔寨和老撾等國以外,東亞地區絕大多數經濟體的貿易互補指數均提升較快。
第三,東亞經濟一體化具有良好的收益效應。東亞地區在制度性區域經濟合作安排中的獲益,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削減貿易投資壁壘,整合區域內市場,擴大貿易和投資規模,刺激區域內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內各經濟體深化其經濟結構改革,并以此為契機提高區域內資源分配效率;有利于區域內各經濟體貨幣之間匯率的穩定,降低金融風險。
目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主要通過以下3個框架來開展:
一是東南亞國家聯盟。該聯盟成立于1967年8月,是最早的制度化東亞區域合作組織。2002年原東盟6國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進程加快。至2005年9月,原東盟6國減稅清單中,9899%的產品關稅已經降至5%以下,6419%的產品已經實現零關稅,平均關稅已從1993年的l27%下降到2005年9月的187%。此外,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4個東盟新成員國8781%的產品已被納入到減稅清單,其中71.05%的產品關稅已減至5%以下。2005年12月,第11次東盟領導人會議將東盟一體化的實現時間由2020年提前至2015年,東盟的發展進入以自由貿易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化階段。
二是“10+3”與“10+1”合作機制。“10+3”和“10+1”是東盟10國和中日韓3國以及東盟10國分別與中日韓3國合作機制的簡稱,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東亞經濟合作的主要渠道,被認為是東亞地區振興的重要標志!10+3”合作機制主要通過每年進行一次東盟和中日韓非正式首腦會晤來體現,以經濟合作為討論重點,以部長級會議為主要組成部分,是官方和非官方合作同時并舉的多層次合作機制。這一對話機制每年舉行一次,在1999年11月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三次“10+3”會議上,各國首腦就推動東亞合作的原則、方向和重點領域達成了共識,首次發表了《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它標志著“10+3”合作框架的基本形成和正式運作,是東亞經濟合作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雙方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此后不久,日本與東盟聯合簽署了旨在建立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韓國外交通商部也宣布,韓國與東盟就雙方擬簽的自由貿易區框架協定已經達成原則協議,計劃在2009年建成韓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三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該組織成立于1989年,其成員已由成立之初的12個發展到現在的21個,該組織堅持“開放的地區主義”,承認多樣性,強調資源自主、協商一致、靈活漸進等基本原則,強調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與經濟技術合作并重。1994年在印尼茂物舉行APEC第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使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從上一次會議的“意向階段”進入了“實質階段”。會上發表了《APEC經濟領導人共同決心宣言》即《茂物宣言》。宣言為實現APEC貿易投資自由化制定了時間表,即發達成員不遲于2010年,發展中成員不遲于2020年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2001年APEC上海會議通過了《上海共識》,鼓勵一些成員率先提出并實施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一些具體行動,并鼓勵其他成員在條件成熟時加入。
從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來看,包括日本、中國、韓國和東盟在內的主要東亞經濟體對于本區域的經濟合作均持積極態度,這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堅實的現實基礎。但也應當看到,由于東亞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等各個方面存在差異,各經濟體在短期內開展更高層次的制度化合作依然面臨一些挑戰。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