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民俗風情概況
緬甸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有50個民族。按語言譜系分類,分別屬于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南亞語系的孟高棉語族、馬來語族。
屬于藏緬語族的有緬、若開、欽、克欽、克耶、克倫、建都、約、當約、達弩、茵萊、土瓦、那伽、栗粟、拉祜、阿卡等族。
屬于壯侗語族的有撣、拱等族。
屬于苗瑤語族的有苗、瑤等族。
屬于孟高棉語族的有孟、崩龍、瓦等族。
屬于馬來語族的有馬來、沙壟等族。
緬甸各族人民以辛勤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樂器、音樂和舞蹈。他們穿著民族的盛裝,載歌載舞,參加各種慶典活動。
緬甸境內民族很多。在這里,我們選擇一部分介紹給讀者。除了緬族外,著重介紹幾個已經建立了邦區的民族情況。
緬族
緬族是緬甸境內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人口2,270萬,占全緬總人口的65%。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廣*平原地區。這個地區自然條件較好,物產豐富,交流方便,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緬甸還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緬語有不少梵語、巴利語詞匯。
關于緬族的起源,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有學者認為,緬族起源于蒙古高原的邊緣和中國西藏的東北部、甘肅南部一帶,是古代羌族的一個支系。約在公元二世紀開始南遷,經云南進入緬甸。又有學者認為,《史記》所說的,“靡莫”,就是緬族的前身,后來從云南遷入緬甸。還有學者認為,公元三世紀中國載籍所記的“傈越”,以及唐代史籍所記的“驃人”,是緬族的先民。80年代,緬甸的考古學家在望漱與昌烏之間的瑞明丁山上的巒奎村發現了古人類的頜骨化石,定名為巴瑪人化石。緬甸學者認為,距今40萬年之前,已有人類在緬甸活動,巴瑪人是今天緬甸人的祖先。
緬族屬蒙古人種,體形稍矮而結實,膚色黃而帶黑,頭部額*臉平。在歷史上,緬族曾創建了蒲甘王朝、東吁王朝和雍籍牙王朝,使緬甸實現了歷史上三次*統一。
衣著與服飾
緬人性格開朗,熱情好客,待人有禮,喜穿傳統的民族服裝。緬族男女下身都圍彩色紗籠,紗籠緊緊圍在腰間,左右兩端相交結成球狀,男子把它置于前方,女子把它結在左側。男子的上衣為對襟式長袖短衫,沒有衣領。出席盛會時,還用一條彩色的薄紗或絲綢頭巾包頭,女子上衣多為斜襟長袖衫,袖長而窄,衣寬*,長及腰部,多用薄紗制成。時近黃昏,鄉村緬人喜歡到河邊井旁洗澡,洗澡時,不分男女均穿紗籠。洗澡完后,從頭上套入另一條紗籠,讓濕紗籠自然落下,再換上簡單的上衣。
緬族婦女喜用芝麻油及椰油抹發,梳成高髻,在髻上插花。未婚女子,則在髻端露出一撮頭發作為標記。婦女喜歡佩帶首飾,如手鐲、項鏈、耳環、戒指、發箍等。富家婦女的首飾,多用金銀、寶石、象牙制成。
緬族婦女還喜歡在臉上涂上黃粉。這種黃粉是用香木(如黃香楝等)在石板上加水研磨而成的淡黃色漿汁,直接涂在臉上或身上,有防曬護膚作用。涂上黃粉,會感到渾身清爽,能使皮膚細嫩,深受廣*婦女喜愛。緬族男子則有紋身習慣,用鋼針把花紋和動物圖案刺在身上,可作裝飾,又被認為是勇敢的標志。
緬人外出喜歡持傘,以備遮陽和防雨。不論男女,都喜歡在肩上掛一個顏色鮮艷的長帶挎包。
由于天氣炎熱,緬人很少穿鞋襪。無論是出席盛會或慶典,日常生產勞動,都穿木屐或薄薄的皮拖鞋。過去,客人進屋,都要在門口脫下鞋子,以示尊重主人,F在,這種習慣已稍有改變,但是,若要進入寺廟、佛塔,無論任何人都要脫下鞋子。在封建王朝時代,外國使者見緬王,也要把鞋子脫下。
飲食習慣
緬甸盛產*米,緬族居民以米飯為主食。一日吃兩餐,早飯在上午9時,晚飯在下午5時左右。魚蝦醬、咖喱菜湯是飯桌上的常菜。用餐時,有人蹲著,有人盤膝而坐,圍在低矮的飯桌旁。除了菜肴之外,每人面前有一盤米飯,吃飯不用筷子,而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飯進食。桌上放有公用湯匙,用來把菜湯放入各人碗里。緬人喜食香蕉,甚至用來拌飯吃。
用香蕉莖做菜湯,火烤香蕉皮、油炸拌上面粉的香蕉皮,是緬人喜愛的食品。緬人信奉佛教,酒禁甚嚴,不在家中喝酒。飯后,各人到屋角的水缸邊洗手,喝冷水。
緬人好客,每戶人家都備有煙卷和檳榔盒,客人到訪,先是敬煙,再請嚼檳榔。緬人制作的魚湯米粉,味道鮮美,每逢過年過節,常用它來招待客人。富有人家,則制作糕點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