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投資印尼須知
中國是印尼第四大貿易伙伴國,而印尼則是中國的第18大貿易伙伴國。中國印尼貿易互補性強,發展潛力巨大。目前,中國主要向印尼出口電器、電子設備、機械設備、家居用品、紡織品和摩托車,而印尼則主要向中國出口原油、天然氣、棕櫚油、紙張、紙漿和木材等。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05年7月啟動,東盟10國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逐漸消除,印尼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還會因此而獲得強大的助力。印尼是東盟人口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因此印尼和中國的經貿發展空間極大。隨著兩國經貿往來日趨緊密,中國不少企業對去印尼投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現在將一些在印尼投資應當注意的事項加以歸結整理,希望能對這些企業有所啟發。
認真考察中間商
印尼商業界的一個特點是華人企業家很多。華人企業家許多是家族企業,比較習慣于和老客戶打交道,對新客戶比較謹慎。所以和他們做生意,往往需要通過中間商。需要中間商的另一個原因是貿易內容所決定的。如棕櫚油貿易市場是國際化的,資源掌握在國際大貿易商手中。木材貿易則有信用證問題。前幾年印尼企業對中國國內銀行的信用證認可度不高,在付款方式上就會出現不協調。進口商希望拿到貨再交錢,出口商希望先拿錢再出貨。要解決這種情況只能通過中間商。但對中間商的誠信一定要認真考察。長期在印尼做生意的張先生舉了一個熟人的事例來說明合作伙伴選擇不當的危害。他說,那位朋友當時設立了一家中泰合資公司。由于公司缺乏嚴格健全的財務制度,泰方合伙人先騙取中方簽字,然后用涂改支票和做假賬的方法將賬戶逐步提空,最終造成了巨大損失。中方在打官司的時候因為缺乏證據不了了之。
弄清法規是基礎
到印尼投資首先要親自過去調查研究,弄清楚當地市場和法律法規情況。根據印尼法律,所有外國的服務性公司都必須有當地的合作伙伴,所以印尼的外商獨資企業鳳毛麟角。在印尼做投資需要面對政府方面的許多特殊情況,包括復雜的政府手續。比如中石油打一口井,其開發方案都需要印尼政府某個部門的批準,有時候審批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等進入油田開發之后還有許多報批手續。除了中央政府,還有地方政府,企業在處理關系上會耗去很多時間和精力。當然也有不少問題是由于新企業對當地法律法規、市場行情不熟悉、不了解造成的,所以找到一個好的合作伙伴很重要。
處理好三大關系
首先要處理好與當地政府的關系。為減少當地國家對企業的疑慮,爭取更多的政治保護,建議跨國經營企業盡量做到如下七條:
第一,認清本身的地位,以作客的態度在當地國家經營,遵紀守法。
第二,不能只顧本企業的利潤,必須考慮當地勞工的利益,促進當地國家的經濟發展。
第三,不應該以本國化的方式爭取新用戶,不要與當地人民的生活傳統和宗教習慣發生沖突。
第四,不要認為英語是國際語言,能夠說流利的英語就行了,比這更加重要的是要學會說本地話,增進與本地人民的人際關系。
第五,設法參與當地國家的公共工程計劃,直接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第六,盡量錄用當地有才學的人,并且給予當地企業充分的自主權,不要讓當地人感到該企業一切受控制于總公司。
第七,要求當地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積極參與當地人民的各項活動,與當地社會打成一片。
其次是處理好與當地雇員的關系。
跨國經營企業與當地雇員的關系具有雙重的性質,一方面,他們是雇主與雇員的關系,另一方面,他們又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要盡量以人道的態度對待當地員工,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方面,要盡量吸取臺商和港商的教訓。
再者就是處理好與當地華人的關系。
與當地華人打交道時,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雇用當地工人和管理人員是,可以考慮適當雇用一些當地的華人,但是注意適當,不要給當地人造成一種不好的印象,好像你這個企業只雇傭華人,而不愿意雇用本地印尼人。
第二,當地華人是中國企業熟悉和了解當地環境的重要向導,可以通過他們學習和掌握到許多當地國家的情況,但也要注意,當地華人中也有個別害群之馬,千萬不要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