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明天 押寶自由貿易區
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辦特區20周年。回顧這20年的發展,海南對外開放所經歷的4個階段清晰可見:
第一階段,從1988年到1992年,海南的發展有鄧小平創辦海南特區的戰略思想指導,有中央的支持,還有海南當時的環境條件。這是很好的機遇,但因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干部隊伍的不適應以及內部思想認識不統一,海南錯過了大開放的機遇。
第二階段,從1993年到1998年5月,開放的速度明顯放慢。當時的主導思想很清楚,就是海南的發展出路主要靠內資。在這段時間里,海南吸引外資的水平急劇下降。有兩個數字很說明問題:一是“九五”時期全國吸引外資增長了80%,而同期海南僅僅增長了2.2%,相差近40倍。另一個例子是建省最初幾年,海南外來投資企業8400家左右,到“九五”后期,大概只剩下900余家,大部分外來投資企業走了。內資也很少,大半都離去了,少數企業雖然發展比較好,但也很艱難。
第三階段,是近三年提出產業開放的階段。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在海南的現實狀況下,海南提出了以產業開放拉動產業升級的建議。但如何在產業方面實行開放?如何在產業方面實現開放的突破?需要實質性的措施和步驟。
第四階段,是從現在到未來幾年,是海南產業開放尋求實質性突破的階段。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0+1”即將成為現實的大背景下,海南必須在產業開放方面實現新的突破。這是新形勢下對外開放的又一次新機遇。
關于特區與開放
海南在擴大開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空間。海南作為島嶼型的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度不僅是引進外來投資的前提,也是吸引國內投資的關鍵。經濟開放度不僅是提高外貿依存度的決定性條件,同時也是提高國內市場份額的重要因素。沒有“特”的改革開放政策,就難以形成對國內投資者的吸引力。設想,如果沒有經濟的高度開放,海南經濟的自然優勢又怎么可能會變成現實的競爭優勢?由此又如何能引進國內消費需求?如何能夠明顯提高國內市場份額?從這樣一個基本分析出發,應當自覺地把擴大開放、提高經濟的開放度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過去的十幾年,海南確實錯過實行大開放的一些重要機遇。我相信,目前,在我國全面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南在擴大開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空間。第一,作為經濟特區的某些開放政策應當在進一步完善中充分發揮作用。如,全面實行免簽證和落地簽證政策。第二,海南是我國大陸聯結東南亞各國的重要橋梁,在中國與東盟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中能夠扮演獨特的角色。當前,海南應當積極參與環北部灣的區域合作,并發揮重要作用。第三,加快推進南海油氣資源合作開發進程是一個大趨勢。為此,海南要盡快成為我國挺進南海、進行油氣綜合開發的后方基地,并爭取把我國與周邊國家合作開發南海油氣資源的一些重大項目落戶海南。
自由貿易區
建自由貿易區是海南未來對外開放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這是中國區域合作的需要,區域合作需要橋梁,海南因有著地理、環境等優勢,可以作為區域合作最好的橋梁。
海南建省時就曾經提出過建自由貿易區的設想,當時由于許多條件都不成熟,但現在有更足的底氣了。要建設自由貿易區,除了要獲得中央的大力支持外,海南自身還要做哪些努力?最重要的是海南應該在產業開放上要有實質性的進展。海南省提出建設國際旅游島,就是要推動旅游產業的全面開放。以產業的全面開放,帶動區域的全面開放,是走上自由貿易區的一個重要步驟。
海南應該繼續發揮好博鰲亞洲論壇的作用,以論壇為平臺為促進亞洲一體化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很關鍵的是海南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到論壇中,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另外,海南應該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以適應全面開放的需求,要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占據一個有特點的開放的至高點。
(遲福林是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海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本文為本報記者殷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