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自由貿易區,海南可從邊緣走向中心
邊緣化,一直是海南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天,爽朗地晴好。畢竟,離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紀念日越來越近了,空氣中彌散著回顧、盤點的氛圍,當年的“闖海人”之間互發的祝福短信,也更多的是對曾經滄海的歲月的緬念。
但盤點中,收成可能并不如想像的那么豐稔,“一省兩地”產業發展戰略的真正奏效,也是最近幾年的事。從島嶼經濟體所應承當的開放之責上說,海南曾一度辜負了小平的囑愿,邊緣的地位并沒改變。當然,試驗就有成敗,深圳只有一個。盡管不如人意,可有一個道理是永遠的:地理邊疆,往往才是開放的前沿。
近年,周邊地區震撼海南的事大抵有兩個。在海南“特區”聲望式微的時候,2002年11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啟動,“陸路大通道”泛亞鐵路開始籌建。處于湄公河上游(瀾滄江)的云南,自然成了獲益最大的省份,廣西、廣東次之。海南,一下子面臨的是被戰略邊緣化,在農產品、旅游等支柱產業,面臨著東南亞國家在內地市場上“零關稅”的同質競爭。當時,媒體對海南地位的判詞,是“孤島之虞”。去年9月,洋浦保稅港區獲批,在海南掀起了投資考察熱。但很快,今年2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作為浦東、濱海(天津)、成渝、武漢和長株潭試驗區之后的“補選特區”獲準建設。近日,廣西自治區政府高層又透露,目前國務院已經要求海關總署研究,在北部灣建立保稅港區。盡管學者、專家大都認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區對海南主要是利好,是機遇,但擔憂也是有的,陽光島社區一篇《海南:正視來自廣西的沖擊與挑戰》帖子,指出面臨政策、產業、港口、與內地的區位聯系等方面的沖擊,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能夠廣泛參與東盟合作的地區,主要在于與之接壤的云南、廣西、廣東和海南4個省區。云南、廣西和廣東,皆有陸上腹地的銜接優勢,而且“零關稅”后,廣東省的輕工業產品在東南亞國家具有更強勢的競爭力。海南的地位,雖然非常微妙,但從國家決意于開展深度的中國-東盟合作上看,海南被邊緣化的命運是不合時宜的。不但要有陸上大通道,也需要傳統的“海上絲路”。從國家層面,不可能允許僅有陸上通道,正如不可能允許僅有海上通道一樣,所以海南的海上樞紐位置不應該被弱化、邊緣化。而海南廣闊的海域開發,以專業化的方向去整合北部灣目前惡性競爭的港口資源參與國際競爭,及中國與東盟國家爭端的擱置、化解,能源戰略的落實,也需要把海南納入為“中國—東盟俱樂部”的核心成員。所以,以現今的格局,提出在海南建自由貿易區,平衡海南的戰略地位,對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全面展開,既迫切,也必須。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8》中,建立海南島自由貿易區的建議,也是出于提升中國與亞洲國家的合作水平和互動能力的考慮,不過范圍更廣。報告基于中國和平崛起的“和平鴿”戰略構想,提出未來由博鰲亞洲論壇和亞洲合作對話等為基礎組建的亞洲國家聯合會,如果亞洲國家聯合會的秘書處選擇設在海南島,則可以考慮將海南島建成一個自由貿易區,海南島未來會成為亞洲的一個“生態型自由島”,成為亞洲國家聯合會的理想會所,成為亞洲的“海上明珠”。課題組長何傳啟說,“之所以選擇海南,是因為海南既有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天然地理優勢--一條海峽自然將海南與內陸隔離開來,又有20年辦經濟特區積累的經驗。”他重提“地理邊疆”的開放意義。其實,這里還隱含了另一層含義,就是中國新一輪的“特區”試點,還必須承擔開放環境下的排爆結構性矛盾、深水區體制改革的任務,絕不僅僅是GDP競賽。優惠政策是一個條件,體制創新和新的增長方式的探尋,才是最終的目的。于是,海南過去的經驗和教訓,都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輔料--既敢于探索,試錯的成功率也將比其它地區更高。
近年,海南其實已經很努力,象一個“不拋棄、不放棄”的勤奮孩子,經濟增速14.5%,由于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的率先改革,老百姓對政府的評價也明顯趨好。這不正是中央一直期望的“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嗎?生態承載能力進一步加強,旅游的轉型升級,具備了“零關稅”、自由旅游政策下基本的抗擊打能力,東環鐵路的動工,也屬于遠見之舉。所以,從基礎設施的條件來看,建海南島自由貿易區已經可行。從區域經濟的發展來看,東南亞國家一直夢寐以求的是,要深度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而中國可以借機整合北部灣地區,和香港、臺灣的增長資源,避免在產業轉移、政策爭奪等方面的惡性競爭,從而提升出口競爭力,并有效地支援內陸腹地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的華僑主要聚集在東南亞,更開放的政策,于雙方都是一個福音。
日前,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在全國“兩會”期間說:“十七大胡錦濤同志提出了‘自由貿易區戰略’,我看把海南作為‘自由貿易區’試點倒是個好主意。”筆者也以為,海南作為“自由貿易區”試點,確是個好主意,利于中國的經濟邊疆的科學平衡,讓中國的開放、合作的“和平鴿”飛得更遠。而海南,也將在這個過程中恭于協同,徹底終結幾千年來被邊緣化的局面,而走向新的經濟中心。
來源:南海網
作者:三人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