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耐克騰籠換鳥 進行經銷渠道手術
耐克中國區新聞發言人朱近倩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稱上述工廠的鞋類生產業務將轉移至臺灣豐泰。豐泰集團是耐克全球第二大OEM合作伙伴。
生產轉移的同時,耐克也在不動聲色地對其經銷渠道進行一系列的手術。
關閉太倉工廠
耐克太倉工廠門前貼出的“終止勞動合同通知書”顯示,全體員工勞動合同終止日期為2009年3月31日。
一位耐克太倉工廠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3月19日,公司召開員工大會,宣布了上述決定,并表示公司董事會決定于2009年8月前對耐克(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進行清算,關閉工廠鞋類生產線并向臺灣豐泰集團轉讓公司內空氣墊生產線。
該人士稱,耐克于1996年成立了耐克(蘇州)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公司性質為耐克全資子公司,太倉工廠也是成立于當時,總投資額為數千萬美元。但耐克只承擔了土地和廠房費用,其他均由豐泰集團投入。
這已是耐克直接投資生產的極為個別的案例。AMT服飾業高級咨詢顧問葛星表示,耐克在全球奉行輕資產戰略,即專注于設計研發和品牌管理,忽略價值鏈低端的生產環節,該戰略成就了耐克和阿迪達斯這兩個“沒有工廠的最大服裝制造商”。
葛星認為,耐克當初在太倉設立工廠的初衷,無非是為設計打樣,同時為內地代工企業提供工廠模板,“如今該工廠的歷史使命顯然已經終結”。
朱近倩向記者證實到,由于公司傳統上并不從事生產制造,因此耐克與豐泰集團就向其他豐泰工廠安置鞋類生產業務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的反復討論。太倉工廠原有的氣墊生產線將轉讓給豐泰集團,工人改由豐泰聘用。
耐克的此番動作并非針對自有工廠一家。同樣是位于江蘇太倉的一家耐克代工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耐克近期已經向該工廠表明,出于采購整合和精簡供應鏈的考慮,耐克6個月后將不再向該工廠提供新的訂單業務。
向低成本地區遷移
令上述耐克在太倉的代工企業感到困惑的是,在停止提供新的訂單業務之前的2月17日,耐克剛剛宣布了將投資近1億美元在江蘇太倉建立其在亞洲最大的物流中心的消息。由于耐克是其最為重要的客戶,停止下訂單意味著工廠將損失50%以上的業務。
葛星認為,這恰恰表明了耐克進行生產轉移的決心。由于長三角區域的消費能力領先于全國平均水平,該市場一向為耐克所倚重。耐克在長三角的生產轉移到其他地區后,其新建的物流中心,將為其繼續覆蓋華東市場發揮作用。
前銳(上海)商務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沙依峰,之前曾在耐克中國市場部任職。他表示,耐克的輕資產模式,練就了其對成本波動的先天敏感。早在《勞動合同法》出臺前,耐克的合約工廠就已開始把自己的工廠從東莞和江蘇搬到江西等低勞動成本地區。如今,越南等東南亞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已遠低于中國,耐克的生產搬遷應在情理之中。
耐克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全球產業轉移的一個“風向標”。1964年成立初期,耐克主要是跟日本的承包商簽約生產運動鞋。隨著日本當地的工資上漲,耐克把生產搬遷到韓國和中國臺灣,1982年,超過八成的耐克運動鞋在以上兩個地區生產。
至1990年,大多數耐克的生產工序均搬到了中國內地,如今耐克在中國的主要幾家OEM合作伙伴,都是在當時從中國臺灣轉移過來的。進入20世紀后,印度尼西亞、越南愈發成為耐克生產環節的重要基地。
未來其向低成本地區進行生產轉移的動作將更為頻繁。
整頓經銷渠道
耐克最新公布的財報顯示,盡管全球盈利下滑,但亞太區,特別是中國成為其增長最為穩定的市場。
耐克中國給記者發來的公告也顯示,中國仍是耐克最大的鞋類、服裝和裝備生產供應國,也是耐克全球的第二大市場。“耐克對中國的承諾不變。”
記者獲悉,耐克還在對中國經銷商渠道進行一系列的調整。
一位耐克中國的省級經銷商對記者表示,耐克近期已收回其在湖南的經銷權,理由是該經銷商在湖南已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據透露,耐克接下來很可能因為同樣的理由,拿河北等地的一些經銷商“開刀”。
葛星表示,耐克初進中國市場時,為了盡快搶奪市場,實行了多級代理的制度,全國經銷商下面有區域經銷商,各層經銷商拿貨的折扣又不盡相同,這也導致耐克一直未能建立統一的價格體系,過度的市場競爭也使得耐克的品牌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
如今百麗、寶元等全國代理商已經將渠道覆蓋到國內的多數地區,耐克也開始有底氣收回一些區域的經銷權了。
“收權”之后可能還是“放權”。上述經銷商表示,耐克的渠道理念中,希望每個地區都至少有三四家有實力的經銷商,以形成充分競爭。這樣操作既可增強品牌商對零售商的議價能力,又能達到讓經銷商之間相互競爭的目的。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市場的容量是100%,一家經銷商做可能只能做到80%,幾家形成競爭后,這個市場很可能做到120%。”上述耐克經銷商如是說。中國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