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國2000科學家重慶獻策
“先進鎂合金關鍵技術的突破,使中國成為世界鎂合金材料研究及應用的三大中心之一,而重慶就是一個重要基地”。昨日,在2008年國際材料大會開幕式上,受邀出席大會的國家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對重慶在鎂合金材料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的重大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萬鋼表示,代表了世界材料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能在中國重慶召開,并吸引了各國一兩千名專家學者參會,對推動我國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材料科學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則表示,材料產業是重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明確規定重點支持的產業,也是重慶汽車摩托車產業和電子產業發展的基礎。重慶已成為全球第五大、中國第二大玻璃纖維生產基地,也是國家天然氣和鋁加工、鎂合金等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黃奇帆稱,國際材料大會在渝召開,對重慶材料領域總體研發水平的提高、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黃奇帆求教重慶可否建百層高樓
昨晚7點30分,2008年國際材料大會高層互動會議上,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就重慶7大產業及材料研發向科學家問計。同時,向他們發出合作邀請,并希望與香港科技大學,在重慶化工或電子工業等方面進行合作。
向科學家求發展良方
黃奇帆說,重慶工業年均增長30%,今年將達1300億,5年后將達1.5萬億。重慶形成了汽摩產業、裝備制造、石油天然氣及煤化工、鋼鐵及有色金屬等原材料、電子信息產業、能源基礎工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和農業等7大產業布局。并擁有交通、老工業基地、大城市和大都市、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等資源、豐富的勞動力、較高的教育水準、西部試驗區及西部金融中心等八大優勢。
他希望根據重慶現有的情況和未來的規劃,與世界科學家進行交流,把世界的先進技術與重慶的發展結合起來。
邀香港科大共建化工學院
“重慶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有很多方面可以合作。”黃奇帆說,希望能與香港科技大學在化工、電子工業方面進行合作,甚至在重慶共建學院。
黃奇帆表示:“重慶的化工產業發展,有很多需求,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他認為這個合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重慶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互派學生和老師,在研究領域進行合作或學習。其二,在化工材料和電子工業領域的研究,重慶方面正準備建立化工及電子工業的研究院,如果香港科技大學有興趣,可以聯合搞這個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IMRC大會主席朱經武當場表示:“重慶有一個好的平臺,而香港有很多高校的科學家研究成果需要找到一個出口,我準備回去后就與同事討論這個問題。”
詢問重慶可否建100層高樓
“這個問題我想問美國SOM建筑設計事務所的杰瑞(Jeffrey Holmes)先生,重慶是否可建100層左右的高樓。”黃奇帆說,作為政府對100層高樓的設計存在擔憂和顧慮。
世貿大樓重新修建,SOM建筑設計事務所是其設計者。杰瑞先生當即表示,建高樓是城市發展的需要,而城市和高樓是世界發展的根本。不過,我們需要的是建更合理、更方便、更高、更環保的高樓,便于市民出入。
人物專訪
黑格爾:重慶可用兩江水發電
他今年72歲,9歲喪父,自認“有一個很偉大的母親”影響并伴他成功。他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通過化學反應讓“塑料是絕緣體”成為歷史……昨日,來渝參加“2008國際材料大會”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艾倫·黑格爾與媒體“零距離”接觸。他建議,重慶應充分利用兩江水,可以考慮用水能來發電。
關鍵詞:經商
“經商與科研分得很清”
在科研之余,黑格爾還參與發起成立了3家公司。“這兩者我分得很清楚,但又相互促進。”
“我參與的3家公司,分別涉足太陽能電池、印刷材料和生物材料。”他表示,他所開發的新技術,如果要進行商業化,就需公司購買專利,然后著手發展為成熟的技術,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將專利轉化成產品的途徑。
關鍵詞:成功
“我是挑戰者”
“我不是一個競爭者,而是一個挑戰者,什么都想做第一,因為自然界有很多東西需要你去展開思想。”在談到為何能取得成功時,黑格爾開起了玩笑,“雖然看起來我是一個老人,但是頭腦非常的年輕,也喜歡新的思維。”他說。
在黑格爾看來,科學家想取得成功,首先非常仔細地選擇所研究的問題;其次,還需要很好的運氣(大笑)。
20世紀70年代末,他與另兩位科學家在塑料導電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開創導電聚合物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并因此而榮獲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關鍵詞:重慶
“重慶可用兩江水發電”
此次是黑格爾第一次來重慶,他不僅帶著妻子魯思游了三峽,8日還去了趟磁器口。“重慶很美,希望能常來。”他說,重慶并不具備發展風能的優勢,但重慶有長江、嘉陵江,水流比較平緩,可以考慮研發螺旋葉片,放入江水中利用水能發電。“目前,這種技術已經在國外得到推廣。”黑格爾表示,如果有合適的機會,他會考慮與重慶進行合作交流。
關鍵詞:限塑
建議推廣紙袋
在得知中國從6月1日起推行“限塑令”,黑格爾連說“是件好事情”。他表示,事實上,塑料可更多地應用于建筑等污染小的領域。他建議廣泛推廣紙袋和可重復使用的塑料網兜。來源:重慶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