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太陽能產業正在上升,它的能量幾何?
太陽能技術在中國經歷了飛速發展的歷程。2005年年底,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日開盤股價即迅速上揚,公司創始人施正榮跨入中國首富行列,從那以后,一批中國的太陽能制造行業進入人們的視線。天威英利(Yingli Green Energy)、天合光能(Trina Solar)、加拿大太陽能公司(Canadian Solar)等其他中國PV(指“光伏”,是一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硬件)企業也步尚德后塵,紛紛在海外上市。
而位于常州的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于2006年12月在紐約上市,去年還在“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項目”(Deloitte Technology Fast 50 China)中名列榜首。
目前全球對太陽能的需求急劇飆升,有人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消耗量將占全球能源總量的10%,這一切似乎都表明太陽能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沃頓知識在線中文版就此話題采訪了多位專家、投資者和太陽能技術制造商。但他們認為,中國的太陽能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而且未來還將遭遇坎坷。另外,他們還表示,雖然近來中國政府對這種可再生能源表示出極大的興趣,但國內的太陽能市場在短時期內不會迅速騰飛。
“光明”的開始
雖然中國的光伏產品制造商目前主要還是以出口為主,但中國對太陽能的重視則起源于自身政府的推動。中歐能源環境項目(EU-China Energy Environment Program)的韓飛(Frank Haugwitz)認為,該行業開始于國家發改委自1996年起牽頭推行的“光明工程”(Brightness Program)。
“光明工程”規模龐大,目標宏偉,旨在解決中國西部23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在2002至2005年“送電到鄉”期間,國家在太陽能充足的西部地區修建小型光伏發電站和水力發電站,解決1000個鄉鎮的用電問題。另外還興建了700多座村莊太陽能發電廠,將電力直接輸送至方圓一公里以內的用戶,總共約有130萬人從中獲益。
光明工程獲得了成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清華大學教授歐安德(Andreas Oberheitmann)解釋說,由于利用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太高,所以即使是有國家政策保護,地方運營商仍然無法負擔維護電廠或更換電池的成本。這種電池是用于儲存電廠已生產的電力。他說,“電池的使用壽命是五至八年,這是個大問題。”
光明工程下階段計劃讓20,000至25,000戶村民家中通電,但韓飛表示,目前這個項目具體如何實施還是個問題。他是德國技術合作組織(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GTZ)的技術顧問,該組織為光明工程提供協助。但不管怎樣,眼下都要想辦法打破僵局。按照原來的計劃,今年年末就要成立農村能源服務公司,以維護地方太陽能電廠在今后15年內的運營。
除政府支持項目的推動之外,2003至2005年歐洲能源需求的增長也是推動中國太陽能行業迅速發展的動力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歐中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去年聯合發布了“2007年中國太陽能光伏報告”(China Solar PV RePOrt 2007)。報告中指出,國際市場的需求尤以德國為甚,德國對光伏的需求目前占全球需求總量的一半。
韓飛說,在太陽能發電技術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Grid Parity,即太陽能發電成本與化石燃料等傳統形式發電成本持平)之后,全球對太陽能的需求將“不受限制”。“光明工程”還讓我們知道了國內太陽能技術與國外的差距。而結果是,他說,中國的制造商對太陽能技術的興趣日漸濃厚。
國內制造商在那以后開始奮起直追。最初多數國內企業都集中在光伏產品供應鏈的(相對容易的)末端:即生產太陽能電池元器件,后來開始向供應鏈上游延伸,涉足電池制造,生產電池晶片,現在又開始從沙里提取多晶硅,解決的技術難度也越來越大。直到最近,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國內企業還是以生產電池組件為主,韓飛說,“但他們也在逐漸開始生產電池,因為這塊業務的利潤更高。”他補充說這一趨勢也和生產商整合他們供應鏈的努力保持一致。
硅短缺和成本上升
盡管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取得了輝煌的進步,但這個過程中也充滿著坎坷。韓飛說,中國的太陽能光伏技術還遠遠落后于國外。國內的研發能力也“有限”,但正在“逐步改善”。另外,現在國內企業有超過80%的生產技術都是依靠進口,除此之外熟練工人也有缺口。
但是迄今為止令光伏產品生產商最感頭疼的問題是“多晶硅的供應”,韓飛表示。北京恒州博智國際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太陽能研究中心(QY Research Solar Energy Research Center)2007年12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需求總量比供給總量多五分之一。硅的價格也是一路暴漲。2001年至2003年,每公斤硅的價格是25美元。而根據恒州博智的報告,中國目前平均硅價已達每公斤230至330美元。硅價走高導致供給不足,這會阻礙太陽能行業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
中國大型光伏產品生產商正在努力解決硅短缺和生產成本上漲的問題。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這些生產商開始逐步整合供應流程,也就是所謂的“垂直整合”。這將給予光伏生產商更大的自主性,并且使得他們能把成本分攤到整個生產流程,韓飛說。一個完全的垂直整合,將包括多晶硅生產以及太陽能電池的制造。在技術發展方面,公司正逐漸提高電池效率,削減晶片厚度,從而自動降低成本。
另外,為了應對全球多晶硅供給不足的局面,越來越多急等用硅的行業巨頭都選擇與現貨市場供應商簽訂長期的固定價格合同,從而獲得非常優惠的進價。的確,2006年中國的光伏產品產量翻了三倍,2007年又翻了一倍多。地球政策研究所(Earth POlicy Institute)指出,今年中國正有望成為光伏產品的頭號生產大國。尚德正計劃把其產量從2007年的540MW(0.54GW)提高到今年的1GW。天威英利,國內爭奪第二大的企業之一,計劃把產能翻倍,達到400MW。
與此同時,隨著大魚越長越大,也越來越肥,國內的小型光伏產品制造商開始陷入困境。他們很難與供應商簽訂長期供應合同,也沒有實力擴大產能,所以面臨著破產或者被大魚收購和吞并的危險。韓飛說,“制造商正在整合之中。”而且海外上市也非長久之計。“在這些新上市的公司之間沒有什么區別。”現在光伏產品制造商的首次公開上市(IPO)籌集到大筆資金不象過去那樣容易了。事實上有些公司宣布IPO計劃只是最后的無奈一搏。
奧貢中印投資公司(Origo Sino-Indian)是總部位于北京的一家私募股權投資和咨詢公司,公司副總總裁葛原(Gerry Ge)認為,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太陽能企業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一個比較困難的領域。“如果你想做企業上市前的投資,現在可供選擇的好公司真的不多,海外上市的好公司則更難尋覓。”而且為了扶持中國的二級市場,中國監管機構已抬高了國內公司海外上市的門檻。奧貢才剛開始投資可再生能源,目前還尚未涉足太陽能領域。
青云創投中國環境基金(Tsing Capitals China Environment Fund)的譚銳劍博士(Tam Patrick)指出,迄今為止絕大多數IPO都集中在電池和晶片生產商,“但太陽能領域還有其他一些投資機會。”譬如全套太陽能使用系統,還有所謂的“薄膜”技術也受到許多關注。(目前絕大多數光伏產品生產使用的是多晶硅,但重量更輕、價格更低的薄膜可以降低硅等化學原料的成本。)譚博士解釋說,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光伏生產商可以利用薄膜技術來確保利潤。“另外是否有新的IPO還要取決于市場狀況。”
新出現的陰云
但對太陽能充滿信心的人士認為硅短缺的狀況將很快得到緩解。目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用硅有超過95%都來自進口,但這一狀況正在改變。在當前的光伏企業自己努力生產多晶硅之外,還有很多國內公司都在爭相加入多晶硅的生產行列,韓飛稱他對大概60家聲稱已經開始生產硅的企業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公司還能繼續維持下去,而且這些硅的質量“也有待考察”。
但是,市場觀察人士已經開始擔心,隨著新工廠的不斷建立,一個新的問題或許即將出現:供過于求的趨勢。盡管太陽能的全球性需求正在上升,但是交易員杰羅姆·鮑爾(Jerome Ball)對未來幾年電池的供求預測做了詳盡分析,結果發現“未來光伏產品行業的供應至少比需求多出50%至100%。”他指出,除了硅的高成本之外,供過于求將會造成價格下跌,進一步對光伏生產商的利潤產生壓力。
問題是,哪個下跌地更快?是電池還是多晶硅?鮑爾的回答是在2008-2009年,電池價格跌幅更大,使得光伏生產商的利潤更受擠壓。但是他對光伏生產的長期前景還是保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在太陽能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之前將經歷循環周期。另外,他指出在未來幾年內國際市場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比如,在西班牙,由于其充足明媚的陽光加上政府政策的推動,成為近年來太陽能產業的天堂,但是該國的固定電價目前可能會下調。
隧道盡頭的光芒
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國內供應超過國際市場需求的問題,一些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和環境團體指出,就是要推動國內市場增長。中國是全球太陽能頭號生產大國:你走進北京任何一幢低矮的居民樓,推開窗戶都看見附近大樓屋頂上安裝的太陽能熱水器。但中國的太陽能發電還是非常微不足道:2007年中國的能源安裝總容量為713GW,其中太陽能占80MW左右(即0.08GW)。
另外,雖然政府計劃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利發電)占總能源量的15%,但2020年的太陽能發電目標僅為1.8GW,而據歐安德教授估計,屆時中國的能源安裝總容量將達到1500GW。前文提到的“2007中國太陽能光伏報告”稱,中國政府制定的太陽能目標“不夠激進”,并且還呼吁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
綠色和平組織能源與環境活動家劉爽稱,“只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國內太陽能市場,才能推動太陽能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為充分挖掘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潛力,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啟動輔助性定價機制,還要把能源結構改革列為工作重點。”
專家普遍認為要在中國市場大力推行太陽能,政府必須效仿德國和西班牙等國家,引入固定電價等激勵措施。歐安德教授指出,中國2006年實行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對可再生能源實行固定電價制度,要求國家電網公司必須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部實行強制收購。目前的現狀是,國家通過制定專門費率推廣生物發電和風力發電,但尚未把太陽能發電包括在內。
至于太陽能是否能在國家的推動下得到大力發展,韓飛對此并不樂觀。他說,“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太高”。而中國主要是依靠煤來發電,廉價的煤炭為太陽能實行固定電價提供了參照基準。根據現行價格,太陽能電價將是煤炭發電的10至20倍。專家一致認為,歐洲再過10到15年就能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但中國可能要等到2030年才能捧得這個“圣杯”。韓飛認為,中國發改委看好太陽能的長期發展潛力,但不會把開發太陽能作為眼下的工作重點。
雖然未來的道路布滿坎坷,但韓飛對太陽能在中國的長期發展前景仍然充滿信心。他提醒說,電池使用壽命每增加1%,太陽能生產成本就會減少5%,從而推動太陽能的普及應用。但他也承認,到目前為止光伏發電還是最昂貴的發電方式。“但再過5到10年這種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或者說肯定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