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保護民族產業方法是發展它
國慶節前與德國拜爾斯道夫公司的并購完成后,絲寶集團已經將日化產業從集團業務中剝離了出來,但該集團仍將繼續全資擁有其衛生用品(潔婷)、藥業、旅游業、房地產、文化產業等五大產業。
在武漢乃至全國,絲寶旗下的舒蕾、美濤、風影、順爽,都是響當當的品牌,擁有這些品牌的絲寶,為何選擇了聯姻這條路?
對此,絲寶有關人士的回答是,“我們選擇戰略合作伙伴的考慮主要有三點:對方是否認同絲寶的經營模式;是否重視絲寶已有的品牌;是否重視絲寶目前的團隊。而且,此番聯姻,也相當于絲寶為武漢又引進了一家財富500強企業。”
絲寶方面表示,股權轉讓后,絲寶集團將繼續持有絲寶日化剩余的15%股份。雙方表示,該項交易完成后,絲寶日化生產基地仍在武漢,并將繼續以武漢作為該業務的中國地區總部。并購后,公司CEO仍將由絲寶日化現任總裁吳勇男擔任。”
近年來,法國達能收購樂百氏、歐萊雅收購小護士后,樂百氏、小護士等品牌相繼淡出市場。此番合作,絲寶旗下的舒蕾、美濤等能否在市場上繼續保留其品牌?對此,絲寶方面明確均表示,合作后,“這些品牌,不會消失”。
十幾年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美兒童最熟悉最喜愛的“人物”居然已不是米老鼠,而是日本任天堂電視游樂器中的“超級瑪利”。家長、教師和心理學家擔心,這一代兒童會不會成為“任天堂的一代”?紛紛驚呼,日本在對美進行“文化入侵”。華盛頓的議員們也稱,“任天堂得單獨為美日貿易逆差負10%的責任。1993年,任天堂在美直接投資高達60多億美金,全面進入消費類電子產品和軟件產業,勁刮了一場“任天堂旋風”。最頂峰時候,每3個美國家庭的起居室就有一個被日本著名公司攻占。
美國人那時候這才明白“GAME OVER”是指游戲結束了。昔日稱臣的日本已經挾其強大的經濟力量全方位登陸了美國本土。
筆者的同事寫下一串阿拉伯數字,教其兩歲的兒子數數。他兒子看到“3”脫口而出的竟是“麥當勞”。原來小孩把這當作“M”麥當勞快餐店的招牌了。都市里“M”越樹越多,生意一線沖天,是否也在提醒我們,當心“麥當勞一代”呢?其實,美國人的“大驚小怪”已經在中國愈演愈烈。漫步在大都市繁華商業街或置身于大商場里,我總能產生錯覺,似乎出國了。
有人說,這是品牌文化滲透,也有人說這是強勢文化入侵。確實,中國唐朝的興盛至今還在影響著全世界,華人聚集的中國街依然還叫“唐人街”。
碳酸飲料業只剩下“娃哈哈、健力寶、 匯源”,“可口可樂一代”“百事可樂一族”早已出現。食品、染料、服裝、洗滌品、輪胎等一個個行業正日益步家用化學品行業的后塵,成為啤酒業的再版。因為外資正在逐個行業進行控股性收購,市場正日益被中國制造的洋品牌稱霸。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以來,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生存都離不開這個國家的民族產業,民族產業成了所有國家的支柱,民族產業的結構和規模決定了這個國家的強弱和興衰。在一片廢墟上,德國和日本由于重新建立了完整強大的民族產業體系再一次成為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而上世紀初GDP位于世界第六的發達國家阿根廷雖然得到了一個世紀的和平發展機會,卻淪落成了又貧窮又落后的不發達國家。歷史充分證明了只有民族產業真正崛起了,這個國家才有希望富強,只有民族產業真正發展了,這個國家才能夠在世界強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近二十多年來的民族工業大量崩潰,中國民族產品大量從市場中消失,非常明顯,這不是我們技術上不如人,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出問題了!是我們中國近年來的許多改革措施可能并不符合中國民族產業的發展所致。首先,相當大部分的中國人崇洋且不買自己的民族產品,中國民族產品的銷售路子就狹窄了,中國民族產品的命運就這樣被自己國人處于在了很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了,如此這般,中國民族產業怎么不連續垮塌呢。其次,中國的許多企業老總只有利潤觀卻嚴重缺乏民族工業的長遠發展觀。只是一門心思的追著外國公司的屁股跑,這樣的企業,那肯定是永遠也無法超越別人的,那么,中國的民族產品也就永無出頭之日。這就是說,現在中國的一批企業家的腦袋出問題了,恐怕也是中國民族產品近年來上不去的一個關鍵原因!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利用外資,正演變為外資控股的合資浪潮。這正應驗了經濟學家的判斷:輸出產品、輸出資本到輸出品牌,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戰略。這也暗合了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的“力量轉移”說:暴力(百多年前的“開放”)、財富、知識、依次轉移。自然科技領域里有句行話,叫做三分技術七分設備,試驗設備和科研管理條件上不去,科研也就無法正常進行。以內燃機研究為例,根據筆者所知,中國的內燃機研究從一起步的起點就不低,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發動機專家就已經改進了不少性能優良的發動機,且將這些發動機運用到了當時的對日作戰中去,就連小日本當時也驚嘆中國的發動機行業非常厲害。發動機是整個工業的心臟行業,但是,后來中國發動機產業長期上不去的原因,主要問題就還是出在國家資源是否優化配置的管理問題上了。
資本短缺,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征,中國也尤顯“外資饑渴癥”。有些地方不惜下指標,年內合資企業必須達到多少個。除了真缺資金外,還有面子好看,多個出國考察機會,多買免稅進口車,當然還有趁企業組織轉型可化公為私侵吞國有資產。如此等等,一味順從、妥協、讓利,在地方企業或個人利益勁動下便都出現了。更可氣的是,國內市場競爭處于下游,不是眼睛向內練內功,而是眼睛向外,以種種優惠把外商招來與國內同行斗。我們睜開自己的眼睛去看看,現今中國各地公路上開的各種大小汽車甚至摩托車,其中,究竟有多少還是屬于中國自己的民族產品?!筆者注意到,就連一汽、上汽、東風等這些中國老汽車品牌,現在,幾乎都在后面掛上了外國汽車業的品牌名字。筆者曾經問訊過五羊——本田摩托車的一位經銷商,他說:現在的國人崇拜外國品牌之風簡直到了邪乎的地步,于是,他們只好在自己生產的摩托車上打上HONDA的本田名字,一輛僅僅只賣幾千元的摩托車上打上這樣的一個本田符號,中國廠商就得交付給日本人幾十美圓,日本人坐著不動,每年就可以從中國各種機動車中抽走大筆的標號費用,這,純粹是中國人自己的崇洋心態在給自己增加各種麻煩和費用。
許多丟牌子,甚至有些是名牌的合資接踵發生便不足為怪了。這難道叫開放利用外資嗎?在十九世紀,大清帝國的GDP是位于世界第一的,但由于沒有真正的現代化產業支持,這些GDP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擊,這些靠農業,瓷器,絲綢創造的GDP無論有多少也都是不頂用的。而今天,當我們滿足于服裝,玩具創造的GDP的時候,我們已經再次走向了大清帝國的老路。當我們用8億條褲子去換取一架空客飛機的時候,我們難道沒有聽到新的鴉片戰爭已經在敲門了嗎?一個國家真正的力量在于強大的現代化民族產業,這些民族產業的先進程度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發展前景,這些民族產業的結構規模決定著這個國家的強大程度。
博愛胸懷,絕不是外國資本的秉賦,悲憫情感充其量只是廣告包裝。外資、外商到中國絕不是來扶貧的。趨利,是其本性,市場占有率至上,是其內在沖動,播弄顛倒、宰制萬物,永久制霸中國市場這塊大肥肉,是其本來面目。
舉個例子:美國可以不要彩電業(1992年最后一家被韓國三星購并),因為它有集成電路,日本人用一個得付一次知識產權費;美國可以不重視消費電子業,因為它有現代化的電信通訊產業、計算機產業、航天航空業,還有汽車產業等等。但中國不能沒有彩電產業,因為這個產業是幾百億元引進來的,通過消化吸收創新,成為國民經濟發展最快,成熟度最高的產業。
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是硬道理。發展就要靠改革開放。世界文明當人類共享。我們不能因民族工業受到沖擊就嚷嚷關上國門,我們沒有理由也不可能把好的東西擋在國門外。因為我們現在依然是發展中國家。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取得獨步世界的增長,靠的是改革開放,今后昂立世界,必須繼續擴大開放、加快改革。要想走向世界,必先讓世界融入中國。因為貿易自由化、制造活動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之大潮流。加入了WTO,國門是會越開越大。
保護,只能保護落后,或者只有弱者才會尋求保護。最好的保護是發展。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一大批挺直腰桿做中國人、創中國名牌乃至國際名牌的企業家。我們還有彩電業的創維、長虹,服裝業的雅戈爾、報喜鳥、杉杉;碳酸飲料業的健力寶依然健在,衛生巾業的“安爾樂”仍然有活力。
保護民族產業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了,我們不要被眼前的短時輝煌迷霧住了眼睛,中國最終還是應該走自主發展的道路。不要忘記,現代社會的競爭,表面上是資本競爭和技術競爭,但是,本質上還是個誰控制誰的問題。資本主義文化邏輯,是自己自由的去控制別人,而不由別人去自由的控制自己。中國人應該走自己的路,不要老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走。發展,要利用外資,但切不要被外資利用,置民族自尊和利益于不顧,委身投靠。人吃牛肉不是為使自己變成牛,而是為了長得跟牛一樣強壯。
民族工業,當先自尊、自信,而后才能真正自立、自強!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明白這樣一個簡單道理。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注定了中國絕對不會屈服于任何一個民族,中華民族從來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獨立自尊民族,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了的。來源:資源網 作者: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