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六大富豪的成功之道
印度尼西亞華人林紹良,現擁有資產70多億美元,超過美國的超級資本家杜邦、洛克非勒等人,被譽為“世界第六大富豪”。他現擔任印尼林氏集團董事長,印尼政府經濟顧問,是華人當中一位著名的企業家和金融家。他的奮斗生涯和成功之道,頗為世人矚目。
林紹良曾說:“創基立業,一半靠遠氣,一半靠自己的努力。勤儉奮發是華人的美德;志向、意志和策略第一要素:不怕失敗,奮斗不懈、遠籌帷幄,出奇制勝的深思熟慮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林紹良1916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福清縣海口鎮牛宅村,7歲時進本村祠念私塾。他聰明好學,記憶力很強。但由于家中貧窮,無力繼續供他讀書,林紹良在5歲時就結束了私塾生活。家人給他在村口租了一間房子,開了一個商店,賣湯面。“九一八”事變后,他的小店在兵慌馬亂中關了么吧。 1935年林紹良的父親因病去逝,操勞家務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的肩上。這時國民黨抓壯丁的風聲越來越緊,母親擔心兒子被抓走,便主張他出走南洋,一來避被抓壯丁,二來也可以去南洋闖一闖。
林紹良飄洋過海來到印度尼西亞時,才20歲出頭,在早年來到印尼謀生的叔父家落腳。叔父開了一個雜貨店,他在店里幫叔父賣花生油和其他日用雜貨。但這里市面蕭條,店鋪生意清談,林紹良便想只身到外面闖一闖,于是獨自做起兜售咖啡粉的小本生意。
當小販的生涯,使他歷盡艱辛。他每天半夜起床,把咖啡豆磨成粉,然后用舊報紙分包50克或100克的小包,不管風雨炎熱,騎著自行車跑到六七十千米以外的三寶壟出售。一天的奔波,只有當夜深人靜入睡時,才會忘記了疲勞。這種生活雖然盈利不多,但卻培養了他的膽識,積累了他的社會經驗。
20世紀40年代未,印尼人民為脫離荷蘭殖民統治,進行了艱苦了民族解放戰爭。
印尼獨立戰爭勝利后,國家百廢待興。林紹良仔細分析了國家的經濟形勢,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從關系國計民生的需要著眼,從人民大眾的衣食住行入手,打開局面,爾后再相機進入其他領域。
第一步,投資歷紡織業。“衣食住行”,“衣”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1952年,林紹良先后在尼默和布拉巴亞建立兩座獨資紡織廠。后又與人合資在古突士和萬隆創建了慕利亞紡織廠和達魯瑪紡織廠。這樣,就形成了一定實力的紡織集團。
第二步,利用當地豐富的橡膠資源,開辦輪胎廠,適應當印尼汽車工業發展的需要。
第三步,投資于市場上十分短缺而所需資本又甚少的鐵釘和自行車零件制造業以及服皂廠。
林紹良的前三腳踢得很成功,錢就像湖水一般源源地涌來。
隨著事業的發展,他慢慢體會到,無論是經商還是創辦企業,都必須以資金為后盾,要想立于不敗之地,須建立自己的金融機構。1957年,林紹良經過一番艱苦努力,在泰國金融巨頭陳弼臣的盤谷銀行的幫助下,建立了自己的中央亞細亞銀行,后來這所銀行發展成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這樣,林紹良如虎添翼,開始向工業、貿易、金融等多方面發展。
林紹良在開創事業的過程中表現出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并善于抓住機會和有利條件,發展自己的事業。
印尼是自然資源十分優越的農業國,但在荷蘭殖民統治下,國民經濟畸形發展,糧食不能自給。印度尼西亞獨立后,政府每年要用大量外匯進口面粉。于是他向國家申請建立面粉加工廠。他的請求很快得到政府的批準,并給了他擁有全國面粉生產的2/3的專利權。林紹良自籌資金,還從國家銀行得到一大筆貸款。在雅加達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面粉加工廠。建成后,蘇哈托總統親自主持了落成典禮。隨后,林紹良相繼建立了兩座現代化面粉加工廠。到80年代中期,林紹良的面粉加工廠已能滿足國內面粉需要量的80%,并成為亞洲最大的面粉公司。
在這期間,林紹良繼續經營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印尼每年需要幾萬噸丁香,其中80%靠進口。1986年,林紹良獲得印度尼西亞政府批準進口丁香的專利權,于是他專門成立了“美術有限公司”和“宇宙之塔公司”從事丁香進口貿易。這兩家公司進口的丁香,煞費苦心占非洲盛產丁香的馬達中斯加和桑給巴爾的總產量的90%。
林紹良于1975年耗資1億美元建立了”狄斯水泥”,年生產能力很快從起初的50萬噸提高到100萬噸,1978年又建成年產200萬噸的大型水泥廠。這樣林紹良的印度尼西亞洋灰公司就成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集團。目前,印度尼西亞已成為東盟國家中最大的水泥生產國和出口國,林紹良的水泥公司的產量,占印尼全國不泥產量的60%。
目前,林紹良的事業正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經營的范圍相當廣泛,主要涉足的有紡織、水泥、化工、電子、林業、漁業、航運、保險、金融、房地產、黃金寶石、酒樓飯店、醫療器材、電訊設備、鋼鐵等行業。 來源:中國商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