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參展商的意識
品牌推廣、產品交易、信息交流、合作招商,參展的四個目標能夠實現哪個,實現程度如何,不僅僅是展覽會提供的平臺能夠完全完成的,更重要還要看參展企業自身的意識。
如果一個展覽會上只見參展企業身影,不見采購商家或專業觀眾,這個展覽會自身的營銷環節已經出現了問題。但如果,有大量的采購商和專業觀眾,參展企業仍沒有獲得簽單意向,那就應該是參展商自身的營銷環節出現了問題。
一位參展商表示疑惑:“我們參展商能做什么?不就是在展臺‘守株待兔’么?向來往觀眾派發一下資料,介紹一下我們的產品”。如果是在廣交會這樣的永不缺人的展覽會上,參展商這樣做,差不多也夠他忙活的了。但如果是在一般規模的展覽會上,如此意識的參展企業則很有可能空耗幾天時間,最終空手而歸。
專門從事組織中國企業去中東地區參展的杭州斯諾博展覽服務公司,又開拓了新的業務,開始為企業提供市場營銷策劃服務,幫助中國企業在中東地區做品牌、產品營銷。該公司的總經理劉軍曾說過,幾年前,中國企業在中東地區對品牌的注重程度過低,導致中國制造成為“低檔、價低”的代名詞。當時的中國企業做產品營銷還停留在簡單的“價格戰”的低層次階段,而參加展覽會也只是“守株待兔”,等著客戶找上門來。
在中東地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低端商品的利潤越來越低。面對韓、日企業的壓力,中國企業開始逐漸重視品牌的營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而表現在展覽會上,一些知名企業也開始拋棄“鴿子籠”展位,采用特裝展位。參展人員也深諳國際市場營銷,并配備專職的翻譯人員,注重搜集觀眾信息,以便回國歸納整理后,進行后續跟進工作。
在國內,很多展覽會的主辦方也是下足了功夫,設計的項目環節日益繁多,如午宴冠名、新聞發布、室外廣告、產品推薦會、企業專場等。以國內的三大車展為例,很多參展企業不僅邀請明星前往現場看車、進行各種文藝表演以配合新車上市的發布,甚至自己還攜帶記者團,全稱跟蹤報道。企業的老板也是不斷走場,只要能制造新聞的地方,都會有這些企業的身影。這種情況,并非國際車展獨有,國際服裝博覽會、深圳文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國際通信展等,基本上都已是這種情形。
“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企業都像那些大型企業一樣參展。大企業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可以做特裝展位,可以冠名贊助各種活動,可以請專門的營銷策劃公司制造新聞。一般的展覽會提供了這些項目,中小企業也不會參加。”一小型展覽會的策展人表示,“不過,這是一種趨勢,中小企業必須適應這一營銷特點。即便是最直接的項目洽談會,參展企業也應該做足宣傳工作,把自己完全的、準確的推廣給這些由產業鏈下游企業代表組成的采購團。”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遠去。企業既然已經選擇參展,就應好好利用這次機會。在展覽會上,學會主動出擊,突破狹小的展位局限,利用各種手段將品牌營銷進行的更加充分一些。
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