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度
中國無處不在
車駛近河內(nèi)。向窗外望去,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些房屋上竟然有漢字,有的是一個大大的“福”字在墻壁上,有的是門聯(lián)。我起初以為是華人居住的地方,后來才知道,越南遍地都是漢字,尤其是古建筑上。
在河內(nèi),大書店里賣的文具品上有李宇春的照片,我猜測是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就如有中國漢字的許多東西一樣,他們在使用,但并不知道什么意思。
在越南,最流行的是中國香港的影片,翻譯告訴我他們不喜歡看美國大片。在河內(nèi)火車站附近的雜貨店里,店主一家在津津有味地看中國明星趙薇、舒淇等主演的電影。他們播放中國的電視劇,聲音也不消掉,只是配有一個聲音更大的越南語女聲在講解。
不過,越南也在發(fā)展自己的文化產(chǎn)業(yè),尤其是電影。我在沙壩小旅館的那個晚上,越南1臺在播放一個電影頒獎晚會,有中國演員獲獎但沒有去領獎。
越南人對中國人很友好,即使提到中越戰(zhàn)爭,也似乎故意輕描淡寫,認為“都過去了”。一個曾在越南軍隊里做后勤工作的老兵甚至說,“亞細亞的人們想法都一樣,中國與越南是朋友,毛澤東與胡志明也是朋友。”然后他還用漢語唱了他記得的唯一一句歌詞“大海航行靠舵手”。一個路邊賣米粉的小販,聽說我來自中國,眼睛里還流露出贊譽的目光,大聲說“中國”。我到翻譯家吃飯時,她在買東西時也主動向商店店主介紹說我來自中國,像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
我拜訪的NGO的組織者對與中國合作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他告訴我,越南很多人在中國留學,“越南的荔枝出口到中國,越南北方的稻種,80%是中國來的。越南人用的產(chǎn)品也很多來自中國”。
我每次與人聊完都會讓翻譯說,“如果你想了解中國的情況,我很樂意回答”。但他們似乎都沒什么問題可問,認為對中國“太了解了”、“不需要問”。而當我向一些普通市民問一些中國的事,他們大多不知道。
中國的影響在越南無處不在,而越南人也許并不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
大國交織的痕跡
越南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上,就是大國博弈的場所。中、法、蘇、美都對這個國家發(fā)揮過重要影響。越南到處可見紅黃為主色調(diào)的法式建筑,仔細觀察,還可以找到蘇美“混血”風格的建筑。
革新開放后,越南在以開放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肯德基和可口可樂文化影響著越南。翻譯多次向我提起2006年在越南召開的讓他們自豪的APEC會議,認為帶來越南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雖然越南人不喜歡美國大片,但他們的學生無法逃避學習第二語言——英語。
超級大國美國的影響力顯然在一步步加大,但由于歷史原因,美國不如中國那么受歡迎。廣場的那個老兵直接對我說,美國不是個好國家。
在我去的那個村莊,還發(fā)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當時正下大雨,一個村民注意到在我附近有一顆越美戰(zhàn)爭時留下的沒有爆炸的炸彈,他激動地拉著我看,并說,“American!”似乎一定要讓我這個異國人看到美國給他們留下的痕跡。
不同的國家都在保護自己的歷史,而對一個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中被大國斗爭、磨礪的小國來說,其歷史記錄展現(xiàn)的更多是無法抹去的大國背影。
第二次赴越南,我在胡志明機場坐飛機去河內(nèi)。飛機即將起飛,我反復詢問卻找不到乘坐的航班,用憋腳的英語向司機大叫起來。司機不懂我的英語,不知這個中國人為何對他發(fā)火。事后,我對自己的失態(tài)內(nèi)心有些愧疚。如果我去的是一個西方國家,也許不會如此不禮貌地對待出租車司機。因為越南是小國,我來自大國,就可以這樣傲慢無禮嗎?
我們在思考越南和中國改革時,也許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全球化時代,大國的生存策略和小國太不一樣了,沒有這個大背景而讓一方照搬另一方顯然很難成功。
“選舉當然有用”
剛到河內(nèi),我就看到一張類似中國70年代風格的大宣傳畫,畫中一位穿著越南長裙的女子在投票。后來陸續(xù)看到各種投票宣傳畫,代表知識分子的帶個眼鏡,還有的代表工人、代表農(nóng)民。在河內(nèi)大馬路兩邊的電線桿上也插滿了宣傳選舉的小紅旗。
標語也是越南的一種政治文化,無論是河內(nèi)還是小鎮(zhèn)沙壩,到處可見紅色的橫幅,寫著慶祝五一或宣傳選舉的口號。我去到河內(nèi)下屬一個不知名的城市,看到路邊有許多選舉站點。在一個小村里,我發(fā)現(xiàn)許多候選人信息的表格,在安靜的角落,有諸如“珍惜選票”之類的小標語。這種宣傳的投入應該不小,我所到之處,在城市里選舉標語可說是鋪天蓋地,在農(nóng)村也多處可見。
國旗更是越南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我去的時候是勞動節(jié),一出友誼關就發(fā)現(xiàn)許多房子上插著越南國旗,據(jù)說是政府發(fā)的,每個人都要掛。翻譯后來告訴我,這些國旗五一過后政府要收回。
我在越南農(nóng)村的一處候選人表格張貼處,與一名會簡單英語的NGO人士有一段對話——
問:如果你選,你會選誰?
答:婦聯(lián)的,副校長,總理。
問:為什么?
答:因為他們有能力,有文化。
問:你原來也參加過選舉?
答:當然,18歲以上都要參加。
問:參加選舉的人多嗎,有沒有棄權過,不參加選舉?
答:不行,越南不行,選舉是國民的義務,不能放棄。
后來才知道,他那時要選的是國會議員。這是一場全國動員的大選舉,選舉動員工作的細致程度頗令我驚訝。
在還劍湖我住的旅館附近約1000米范圍內(nèi),有3個選舉站點,每個站點都貼了選民名單和5個候選人名單。我問一個投票站工作人員,“選舉是否有用?”他說,“當然有用,選好的領導才能帶領好大家……沒用還選什么?”上文所述的廣場上的老兵,也一直參加選舉,并認為選舉有用。在越南,對選舉作用的質(zhì)疑至少并不普遍。
我在河內(nèi)到沙壩的火車上遇到一位在昆明讀書的越南學生,來自越南農(nóng)村,每年約花費1.2萬人民幣,大多數(shù)錢是找親戚借的。她認為中國很好,不僅比越南發(fā)達,而且社會比越南公平。她說:“越南農(nóng)民沒有錢,很辛苦。有些出去打工,但收入很低。”“醫(yī)生收紅包,有錢才管,沒錢就不管你!彼J為“比較聽話,有能力,聰明的人才入黨!薄包h員以前都是好的,但當了黨員以后有些人就會變。”她很不滿有些人因為父母好就可以找好工作,而她希望通過學習漢語,今后回越南找份好工作。
越南是只小虎,而非溫順的綿羊
在越南人心中,胡志明是一位純潔的革命領袖。越南的一位大學教授跟我說,在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中,胡志明得到東西方的一致尊重。
我在極平常的一天去瞻仰胡志明墓,排著長隊,秩序井然,人們環(huán)遺體三面瞻仰后出門。胡志明像一個安詳?shù)睦先颂稍诓AЧ撞睦铮瑳]有覆蓋黨旗。即使胡志明思想——這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思想體系,也是在越南革新之后向中國學來的,此前,越南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
翻開歷史,越南建國后沒有大的饑荒,也沒有大的“革命”。越南共產(chǎn)黨主導的革新既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暫時也沒有形成尾大不掉的龐大利益集團。也許正因為歷史包袱輕,革新開放的步伐更快。
在越南幾十塊錢的小旅館里,可以收看到CNN、國家地理、HBO等西方電視臺。翻譯告訴我,只要每個月交相當于人民幣15元,家中也可以收看。在越南的網(wǎng)吧,隨便輸入一些西方國家的網(wǎng)址,也能輕易打開。
由一位老教授帶領的一家NGO接受德國的資金,在鄉(xiāng)村的一個舊教室里進行l(wèi)ocalleadertraining(本地領袖培訓)。培訓現(xiàn)場一個農(nóng)民的演講言辭激烈,我問他們,“政府會不會干涉這些活動?”他們說,政府不關心這些,因為他們是NGO。
從越南回來,朋友問我越南是不是很落后,相當于中國的80年代?我則很不想用中國的發(fā)展時代來類比越南,如果是不同的發(fā)展模式,怎么能說越南走在中國80年代的腳印上——如果越南有自己一條更和諧的發(fā)展之路呢?在東南亞諸國中,越南一直是一只小老虎,而不是溫順的綿羊。對于大國,它是小國;對于周邊的小國,它則是發(fā)揮地區(qū)影響力的大國。
越南經(jīng)濟已搭上全球產(chǎn)業(yè)鏈轉(zhuǎn)移的末班車。它在政治上勇于改革,立足國情,向西方學習;它有充足的受過教育的年輕勞動力,有肥沃的土地。只要努力數(shù)十年,也許越南的發(fā)展真不在中國之下。
鳳凰博客 譚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