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中國-東盟合作十國夯實農業基石
在東盟十國中,除新加坡和文萊外,其他八國的農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與東盟開展自由貿易進程中,農業合作首當其沖。了解東盟各國的農業情況,有利于中國與東盟開展進一步的經貿合作。 馬來西亞促進水果進入中國市場農業產值在馬來西亞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耕地面積414萬平方公里,占可耕地面積的30.6%,稻米年產量約230噸,稻米自給率60%。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關制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0%。 馬來西亞還是生物能源的盛產地,2007年馬來西亞生物柴油生產能力預計為115.5萬噸。政府已批準國內外共75家生物柴油制造項目,總投資額70.1億令吉。如果75個項目全部上馬,那么棕櫚油相關消耗總量將達到860.1萬噸/年。 馬來西亞農業和農用工業部農業局官員近日表示,馬農業局已與中國有關方面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申請明年向中國出口榴蓮,并委托其在北京的代表來處理出口榴蓮的事項。目前馬來西亞水果輸往中國的量還很小,但其前景廣闊,還有許多競爭者,如泰國和菲律賓。 印尼加強農業新品種的引進和應用印尼是一個農業大國,大部分國土土壤肥沃,平地很多,氣候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條件很好,尤其適合種植水稻,農業發展潛力很大。印尼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基礎,主要是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在農業中占主要地位,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其次是玉米和大豆。 2005年初,印尼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制定了《2005~2009年農業發展計劃》,把加強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福利、減少貧困人口等作為今后5年的主要工作。 目前,印尼正致力于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加強新品種的引進和應用。印尼農業部稱將于今年至少推出14個新稻種。至今,印尼農業部已推出了30多個優質雜交稻種,比普通的雜交稻種收成量要高10%~25%。這為其水稻增收奠定了基礎。 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印尼農業部對農業產品,尤其是園藝產品實施國家標準。印尼政府把對大蒜實施國家標準問題放在優先地位,以應對來自中國和泰國進口大蒜的激烈競爭。 目前,印尼與中國在雜交水稻種植示范、農機、農業檢疫、人力資源開發與培訓等領域均有合作。中國為包括印尼在內的東盟國家舉辦農業技術和管理培訓班、熱帶水果和蔬菜的生產和貿易、畜牧業生產和加工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播種和收割等農業機械化、檢疫以及雙方技術交流和考察等,是兩國這一時期內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 泰國注重農業科技投入泰國正在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下降,工業產值逐年上升,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泰國享有“東南亞糧倉”的美名,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和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之一。 為了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泰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凡投資農業研發的企業甚至可以享受到200%的減免稅政策,而且還能得到等同于繳稅額度的補助。此外,外國公司在泰國進行農業研發項目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優惠政策。泰國政府十分重視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以確保出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泰國每年都增加農村開發的預算,政府鼓勵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深入到農村里去推廣農業技術,并讓他們與城市里的其他行業的同級公務員享受同等待遇,以穩定隊伍。 農產品貿易在泰國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出口量居世界前5名的有大米、木薯、菠蘿罐頭、橡膠、冷凍蝦、冷凍魚、海產罐頭、砂糖和水果。農產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長,帶動了泰國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泰國的貿易伙伴主要是日本、美國、新加坡、德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區,我國是泰國的第十一大貿易伙伴。泰國進口的主要是林產品、化肥、飼料、農業機械等。 泰國政府善于引導銀行和國內外資本投向農業。政府還制定了《促進投資法》,對農業基礎設施以及利用本國自然資源的投資項目給以特別優待。在這一政策的引導下,泰國吸引了國內外近30家私營公司投資于創匯農業。 為促進中泰兩國農業交流,加強農產品經貿合作,兩國農業部舉辦了幾屆“中泰農產品經貿研討會”,取得了可喜效果。2005年6月,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中國率先同泰國簽署了加速取消蔬菜、水果關稅協議,兩國的188種農產品陸續從2005年10月1日起開始享受零關稅,這在中泰經貿合作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更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 菲律賓加大農業投資在菲律賓,農業領域得到的投資與其他行業無法相比。根據菲律賓中央銀行的報告,今年3月,農業僅得到5.7%的貸款。而根據農業法,要求可貸資金的20%用于農業項目。同時,根據投資委員會數據,2006年的外國直接投資中,只有1.33%進入農業領域。農業對國家GDP的貢獻居第5位,解決了40%的人口就業,這些貸款和投資實在微不足道。黃嚴輝說:“對菲律賓農業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加快農業增長、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為農村創造就業”。 菲律賓農業部雜交稻推廣項目主任馬拉巴南稱,如果增產措施到位,到2010年菲律賓可實現稻米95%的自給。2008年,菲方預算5億比索用于水稻良種補貼項目。其基礎是每公頃補貼1000比索,包括強化生產措施補貼和當地專項活動補貼。基于修正后的計劃,菲政府計劃種植雜交稻70萬公頃,以實現稻米95%自給的目標,但這需要7億比索的預算分配。菲律賓農業部在一項聲明中說,目前雜交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0萬公頃,明年計劃種植到50萬公頃。 菲律賓玉米聯合會預測,今年菲律賓玉米總產量可達674萬噸。2006年,菲律賓玉米總產量為608萬噸。玉米今年增產的主要原因是擴大種植面積并采用新技術。2007年,菲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15萬公頃。BT抗蟲新品種的采用使產量從每公頃4.5噸提高到8.2噸。而BT抗蟲新品種價格也不菲,常規品種每袋3000比索,而BT抗蟲新品種為4600~6000比索。由于世界范圍生物燃料業的強勁需求,玉米地頭價格已達到每公斤16比索。 柬埔寨與中國農業合作互補性強柬埔寨地處亞熱帶,是一個農業國家,農業資源豐富,終年適宜農作物生長,農業發展前景廣闊。但農業基礎設施貧乏,農產品的生產、市場和銷售都處于較落后的狀態。農業規模、科技水平及農產品質量發展水平緩慢,單產低,農產品質量缺乏競爭力。農產品市場和銷售遠沒有形成規范和完善的市場服務體系。同時,由于無規模化的農產品加工廠,農產品加工能力有限,大部分農產品直接出口,只有少量產品供應國內消費。如何快速全面發展柬埔寨科技和綠色農業,提高農業發展生產水平,提升農產品競爭力是柬埔寨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中柬農業合作互補性較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企業可在水稻示范基地、淡水養殖、畜禽養殖、橡膠業等領域尋求與柬埔寨合作的可能。橡膠業是柬埔寨農業的重要增長點,柬埔寨政府重視橡膠業的發展,并制定了較完善的鼓勵和管理政策,積極吸引外資,促進橡膠業的發展。截至2006年底,中國在柬埔寨投資農業合作公司累計為66家,占地面積為100.62萬公頃。 越南糧食產量和出口量穩步遞增越南是傳統農業國,農業種植條件優越,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越南是世界最大的胡椒粉和腰果出口國,在大米和咖啡出口2006年排名世界第二。 目前,越南農業發展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外資、銀行信貸等三個方面。外資方面,截至2006年底,越農業領域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01個,合同總額約9.7億美元。截至2005年底,越農業領域共吸收ODA貸款項目70個,貸款總額14.06億美元。 2006年越南獲準加入WTO,越將在5年內逐步削減農產品出口補貼,實施食品安全條款(SPS),將農產品進口稅削減至15%,取消豬肉、牛肉等畜產品特別保護機制,取消“綠箱”條款外的農業輔助措施。目前,越對大米、棉花、豬肉等農產品保護程度仍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約占總產值的10%)。 目前,越南正在將發展農業作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并鼓勵外商向農業領域投資,其農業科技、農產品生產加工、農用機械生產加工等領域有著廣闊的市場。外商投資越南農業,可在稅率、土地使用等方面享有最優惠的政策。 老撾鼓勵外商投資農業老撾是個人口小國,以農業為主,人均農業資源相對富有。潛在耕地面積800萬公頃,實際耕地面積80萬公頃,可利用耕地潛力非常大。主要農作物是稻谷,其中糯稻占90%,稻谷種植面積占全國農作物種植面積的85%。目前,老政府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加大農業投入,興修水利,鼓勵擴大旱稻種植面積。 咖啡是老撾重要的出口農產品,質量優良。其他農作物還有玉米、棉花、煙葉、甘蔗、茶葉、熱帶水果、豆類及其它根莖類作物等。 老撾農業資源開發強度低,原生態保護好,基本沒有經歷“石油”農業的發展歷程,農業面污染少,這是工業化國家和象我國這樣人口承載力大的國家無可比擬的。如果在該國運用生物農業技術,加強良種培育和生態保護,發展優質無公害農產品有很大潛力。 為了開發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老撾政府鼓勵外商投資農業,并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政府承諾基于亞洲自由貿易協定、世界貿易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等規則,致力于貿易的自由化和經濟的一體化。 老撾已經與中國開展了大量農業方面的合作,擴大農產品的貿易,擴大對農產品生產領域的投資,在種植領域中推廣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將繼續對外實行開放,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對外經濟關系,爭取引進更多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 緬甸與中國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具有廣闊合作前景緬甸政府正計劃鼓勵私營經濟參與農業開發,爭取在較短時間內擴大作物種植。農業是緬甸經濟的支柱,農業產值占緬甸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禾谷類和豆類作物耕作面積最大,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 為推動以農業為基礎的各產業發展,緬甸正采取措施加速農機化進程,計劃將農機化水平從2006年的23.34%提高到2030年的75%。通過不斷進口和生產農機具,農業機械化作業程度逐年增加。目前農機化發展水平不高,主要以手扶拖拉機、動力耕整機、割曬機、脫粒機等小型農機為主。緬甸現有國有農機廠,以進口裝配為主,柴油機、主軸、齒輪等都主要部件都從中國進口。緬甸對小型農機需求非常大,需大量進口,緬甸政府已免除了農機等農用物資的進口關稅。中國產品價格占優,2006年市場份額約占80%。 緬甸鼓勵外國對緬甸農業進行投資,截至2006年4月30日,外國對緬甸農業的投資項目共4個,投資額3435萬美元。近年來,中緬兩國政府和企業在農機、雜交水稻、熱帶作物、漁業已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 今年,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與緬甸農業與灌溉部長吳泰少進行會談,就繼續加強中緬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推進中緬橡膠生產加工和農業科技園區示范項目實施、探討木薯等經濟作物的栽培利用、開展跨境動物疫病合作等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并就進一步加強中緬農業交流與合作事宜達成了共識。 新加坡、文萊農產品以進口為主新加坡、文萊絕大部分農產品依賴進口。中國在與這兩國的農產品貿易中,應注意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擴大品種,提高附加值,并努力開拓市場,促進農產品輸出。 新加坡的資本市場對于中國的現代農業企業比較青睞,已經有多家中國企業在新加坡上市,而且有眾多的投資基金在中國境內尋找現代農業項目。如今新加坡進一步降低資本市場門檻,將有利于中國企業的海外融資。 | |
本報記者 王知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