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需要深層次農業戰略協作
近幾年來,中國與東盟雙邊農產品貿易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現在,如何在新時期內構建雙邊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重要而又迫切的課題。為此,12月12日下午,記者專程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獨家采訪了黃漢權副研究員。黃漢權向記者闡述了中國與東盟需要在農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方面進行協作的戰略意義,并告訴記者他們即將開展的“中國-東盟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協作戰略研究”課題的相關工作。 中國與東盟進行農業戰略協作具有重要意義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10國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框架協議》),旨在2010年與東盟的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六國建立起自由貿易區,與東盟其他四國在2015年實現該目標。農業是中國-東盟第五次領導人會議中確定的面向21世紀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即雙方合作第一階段(“早期收獲”計劃,2004~2006年)的主要內容。按照“早期收獲”計劃,中國和東盟六國對《海關稅則》第01~08章近600種產品的雙邊貿易進行減稅,最終于2006年將這些產品的關稅降到零,其他四國將于2010年實現。這600種產品幾乎都屬于農產品的范疇。這意味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1個國家而言,到2010年農業貿易的關稅將不再存在,雙邊的農業合作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以來,雙邊農產品貿易取得了飛速發展,人才培訓、技術交流、試驗示范等合作項目也取得了積極進展。隨著雙邊貿易的發展和合作的深化,一些深層次問題日益凸顯,其中中國(如海南、云南、廣西等省區)與東盟之間以亞熱帶水果為代表的同類產品過度競爭尤為突出。這類問題的解決,需要通過深化雙邊農業協作,制定區域性互利共贏的農業產銷協調政策予以保證。 對中國而言,隨著土地、勞動力、農用生產資料等成本的快速上升,農業生產成本也隨之提高。中國國內本輪以糧食、豬肉價格為主導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正是這種趨勢的集中反映。有學者認為,這預示著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中國農產品供求關系進入偏緊階段。這種判斷正確與否還需要深入的研究,但中國農業資源日益短缺和生產成本不斷將對中國農業發展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相比而言,部分東盟國家擁有較為明顯的生產要素和農業資源優勢(如勞動力、土地成本低,農業資源豐富)。而中國的優勢將更多地體現在技術、資金、市場空間等方面。如何更好地發揮各自農業的比較優勢,通過合理的農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構建雙邊分工協作、互惠互利的農業布局,是一個涉及雙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 同時,應對全球農產品競爭,中國和東盟也都需要進行戰略性的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和升級。在這兩個經濟體貿易自由化的前提下,如何通過系統、有序的協作,制定中國與東盟互動的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方略,進一步加強雙邊合作,避免相同產業環節內的過度競爭,共同提高區域內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全新課題,需要進行戰略性的研究和規劃。 在此背景下,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提出了“中國-東盟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協作戰略研究”課題。 黃漢權介紹說,深入系統地研究中國-東盟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協調戰略,統籌推動兩個區域的農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聯動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關系緊密、錯位發展的農業產業布局,能夠增強雙邊農業互補性和分工協作,避免過度競爭,增強中國和東盟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區域內農產品供給能力,聯合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風險,不僅有利于提升中國-東盟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幫助東盟國家農產品更好地進入中國及世界市場,有效保障中國的食物安全,而且有利于增進兩個經濟體農民的生產收益和消費者的社會福利,促進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貿互利合作和政治互信。 更進一步,這種農業層面的戰略協作如果能夠成功,將可以對其他領域的合作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并能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各個經濟體走向更高層面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礎。 即將深入研究中國和東盟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狀況 黃漢權介紹說,“中國-東盟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協作戰略研究”課題擬于2008年1月啟動,至2008年12月結束。課題將通過對東盟部分國家及中國若干地區的實地調查、研究分析等,了解中國和東盟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狀況,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構想,為實現中國-東盟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課題組希望結合項目研究,增強中國研究機構與東盟各國相關研究部門的合作,為長期協作奠定基礎,并以課題研究為平臺,促進中國政府工作人員、研究人員與東盟各國政府工作人員和研究者之間的交流,增進友誼。 具體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中國-東盟進行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協作的戰略意義。將分別從中國、東盟兩個角度,生產者福利和消費者福利、經濟和政治等若干層面展開分析。 二是調研中國-東盟農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實踐及分析存在的問題。課題將全面了解中國-東盟各國的農業結構狀況及各國涉農部門和相關組織在本國農業結構優化及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具體做法;分析在貿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國-東盟相互獨立的農業結構調整、升級政策帶來的相關問題,重點分析雙邊貿易帶來的同質產品的過度競爭問題;考察當前雙方農業協作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三是分析中國和東盟推進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戰略協作的機遇和挑戰。通過考察中國和東盟各國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流通(尤其貿易)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揭示雙邊戰略協作的機會。中國農業的問題擬從農業生產成本、農業比較收益、耕地與水資源、糧食安全、農產品需求、南方地區農業的國際競爭力、農產品流通、農業貿易壁壘以及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進行考察。東盟各國農業的問題主要從技術水平、生產結構、市場空間以及產業鏈條的延伸等方面展開考察,具體內容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中國和東盟的農業合作也面臨著挑戰,比如國際環境、各國要素稟賦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比較優勢的改變、發展階段的變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增加有效協作的難度。 四是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協作的戰略思路。中國與東盟雙邊應本著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探討區域內的農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協作發展戰略。戰略目標的設定著眼于區域內農產品關稅零壁壘的前提,以及未來區域內要素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并考慮國際農業生產和貿易的大環境。 五是根據中國-東盟各國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國情及戰略協作的要求,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據介紹,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是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直屬的研究機構。它是中國國內本領域最有權威的研究機構之一,主要服務于中央政府的經濟決策,對中國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形成、中國政府的制度建設具有較大的影響。研究所從事包括農業在內的產業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產業規劃與政策、行業管制等方面及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參與國家戰略規劃、體制改革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長期以來,研究所已經為中央政府提出了很多高水平、有影響的政策意見和建議,不少政策意見和建議被國務院采納,形成國家政策和制度安排,有效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 包括黃漢權在內的課題組,是我國農業研究領域具有領先水平的專家組,他們在“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與升級”領域已經有很好的研究基礎。據介紹,他們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相關研究包括《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中國農業結構升級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思路》等。 隨著課題的深入,我們將繼續跟蹤報道課題進展情況。我們期待中國與東盟在農業方面的協作順利進展,也期待通過課題的進展,進一步加深中國與東盟的友好往來。 | |
本報記者 文彤 王知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