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經濟增長“第四極”
為什么一則關于誰是經濟增長“第四極”的新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因為早已有關于好幾個城市或區域在爭這個“第四極”的說法。 現在很多人認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為前三位的“經濟增長極”,以此為參照,“第四極”大概就是指有條件促使經濟騰飛的地方。那么這個“第四極”可能花落誰家呢?于是,出現了東北、武漢城市圈、福建、成渝、北部灣等地都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之說。 “東北”理由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早就提出來;今年8月8日,國務院對《東北地區振興規劃》作出了批復,提出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確立了“四基地一區”的目標定位,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沈陽推出了“沈陽經濟區”的概念,以沈陽為中心,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5城市環繞其周圍,并擬將營口劃入區內。沈陽不論是對日本、韓國,還是對蒙古、俄羅斯都處在中心位置。“沈陽經濟區”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為支柱產業,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沈陽作為全國重工業發達的基地,其龍頭帶動作用強。 “武漢城市圈說法”的理由是:國家已經明確提出了要盡快建立長江中游的城市群,南昌、武漢、長沙經濟互補性強,地域臨近,能夠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促進“中部崛起”。 “福建說法”理由是:福建與臺灣有地緣、親緣、物緣等區位優勢,并有多項對臺經濟優惠政策,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納入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濱海大通道的建設,加速了當地港口經濟帶的形成。 “成渝說法”的理由是:成都、重慶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制造業基礎好,森林、水力、礦產資源豐富;可帶動西部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發展。 “北部灣說法”理由:廣西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陸路和海路出口,中國與東盟“兩廊一圈”的建設,東盟自由貿易區平臺的建設,使北部灣經濟圈區位優勢更明顯。 此外,業界還有對山東半島、“合肥經濟圈”和“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等能否成為“第四極”的討論。 現在,“第四極”一詞已經出現太多,有的地方稱已經成為半導體行業的“第四極”,有的地方稱成為家電行業的“第四極”。 我們認為,這些對“第四極”的理解是有失準確的。 仔細研讀一下“十七大”報告,在有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內容中出現了經濟圈、經濟帶、城市群、經濟增長極等詞語。讓我們分析一下,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屬經濟圈的概念,長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屬經濟帶的概念,京津冀屬城市群的概念,浦東、濱海新區、成渝這三個示范區屬經濟增長極的概念。 我國已經明確了三個示范區,其中成渝是作為城鄉統籌的示范區,誰會是第四個示范區?倒還有一爭。我們知道,作為示范區,能夠先行先試,有政策扶持,能夠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力地吸引投資,目標是培育經濟增長極。 各地在積極爭取成為“第四極”,希望有個響亮的提法,我們可以理解。不管是經濟圈、經濟帶,還是城市群、經濟增長極,目的都是促進經濟發展。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培育新的增長極”。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經濟增長極,帶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 |
本報記者 王可心 王知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