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優惠政策 拓展東盟市場——廈門檢驗檢疫局助出口企業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
企業須充分了解FORM E證書
臺資企業燦坤公司是福建省大型小家電出口生產企業之一,其產品主要出口到歐洲、中東等地區。2005年,歐盟修訂了對我國的普惠制方案,對部分產品陸續給予“畢業”并取消了關稅優惠,這其中就包括家用電器。
自同年7月20日起,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協定稅率正式實施,我國出口小家電在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泰國可享受自貿區優惠稅率。在檢驗檢疫部門的鼎力幫助下,燦坤公司穩步推進市場多元化戰略,著手開拓東盟新市場。
燦坤公司抓住機遇,借助中國與東盟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早期收獲”計劃,開始申請檢驗檢疫部門簽發的FORM E證書,從而在東盟新市場站穩了腳跟。“當年共申辦FORM E證書31份,出口總值達48萬美元;2006年共申辦FORM E證書152份、152萬美元;今年以來共申辦FORM E證書142份,貨值379萬美元”。該公司報檢員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廈門檢驗檢疫局已累計獲得東盟各國關稅減免大約29萬美元。這樣,平均每份證書可獲減稅890美元,大大降低了出口成本。”
企業曾對申辦證書有誤區
東盟10國市場廣闊,消費者達4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后,可擁有18.5億消費者、3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2.5萬億美元貿易總額。
目前,東盟是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與東盟毗鄰的廈門已與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5個國家開通了空中航線,與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6國開通了28條固定的海上航線。今年以來,經檢驗檢疫的對東盟十國出入境的貨物共1.8萬批次、9.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11%和9.89%,約占廈門檢驗檢疫局施檢貨物總量的10%。
2005年之前,企業對于在《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主動申請原產地證書還認識不足,對于優惠待遇的運用還一直處于“被動”狀態。許多企業是在簽訂出口合同后,甚至是貨物到達進口口岸以后,才按照進口商的要求,前來檢驗檢疫部門申請原產地證的。
當時,由于對現有的區域性原產地優惠政策缺乏深入研究和了解,不熟悉各協議國的產品關稅減讓清單,出口企業在對外談判議價簽訂合同時,對自己的出口產品涉及商品關稅減讓比例不了解,不能與國外客戶分享關稅減讓。
有些企業甚至錯誤地認為,優惠待遇的受益者是國外進口商,關稅減讓是進口商應得的利益,跟自己的經濟利益關系不大,大多數企業只要客戶不提要求,能不辦就不辦,誤以為自己享受不到任何優惠。企業意識上的淡薄和態度上的被動,最終結果只能是企業自身白白浪費了利用優惠政策的機會和商機。
三年簽證突破一萬份
為了擴大FORM E的利用范圍,廈門檢驗檢疫局千方百計進行推廣宣傳:
加大宣傳力度。該局采取相關的政策宣傳貫徹會、專題講座和深入企業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有針對性地向企業講解如何利用和辦理各種優惠原產地證,提高企業認識辦理優惠原產地證的重要性和了解申辦程序。
將原產地證書的簽證要求和各個國家的相關稅率通過該局檢驗檢疫查詢平臺及時向企業通報,使企業能及時查詢到自己的出口產品簽發優惠原產地證可能獲得減免關稅幅度的信息,從而使企業在簽訂合同時能利用各國關稅優惠政策進行價格談判,提高企業出口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價格優勢。
設立專門窗口為企業辦理優惠原產地證手續,為簽證企業提供最簡便最快捷的全程咨詢指導,對企業注冊調查和簽發證書給予方便。
幫助企業利用區域優惠原產地證書。針對不了解相關政策要求、優惠原產地證書申報率較低的企業,主動送政策上門,使企業經營管理者轉變觀念,樹立利用優惠政策爭取海外訂單的意識。同時,加強對所簽證書的跟蹤管理,積極加強與自由貿易區內的海關溝通,保證優惠原產地證書的效用,維護我國簽證機構的形象,促進我國出口貨物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許多企業對《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優惠措施的認識逐年深入,并主動利用關稅優惠政策。2006年,廈門局簽證份數和金額分別比2005年增長42.0%和80.9%;2007年,簽證份數和金額分別比2006年增長47.0%和81.2%。這表明,廈門檢區的FORME簽證份數和金額在逐年大幅增長。
三年來,廈門局已累計簽證10151份,突破了10000份大關,貨值達1.39億美元,在國外獲得關稅減免總額達到600余萬美元。其中,2004年簽發237份、199萬美元;2005年簽發2156份、2440萬美元;2006年簽發3061份、4415萬美元。今年以來,截至10月31日共簽發3829份、6799萬美元,預計全年可簽4500份、8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