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證書背后蘊藏著一座“金礦”
本報訊(記者王麗虹通訊員肖丹)昨日,記者從泉州檢驗檢疫局了解到,我市第一季度各類優惠原產地證書簽發統計數據新鮮“出爐”。
據介紹,今年1—3月泉州簽發往東盟、智利的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簽證金額增長快速,漲幅均超過40%。但簽發往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普惠制原產地證書(簡稱FORMA)的簽證金額漲幅很小,僅有6.6%。對此,相關負責人認為,隨著歐美等發達國家給予我國的關稅優惠逐步減少,FORMA的使用價值不斷弱化;而我國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的使用價值正在日益凸顯。泉州企業在維持歐美傳統市場的同時,應將目光多轉向與我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利用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帶來的關稅減免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普惠制證書優勢逐步弱化
據介紹,普惠制原產地制度和區域性優惠原產地制度,是當今世界兩個主要的關稅優惠制度。普惠制原產地證書是根據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一種關稅優惠制度——普遍優惠制,簽發的一種優惠性原產地證。目前包括美、日、英、德等20多個國家對我國實行普惠制,對從我國進口的某些產品給予減稅或免稅的優惠待遇。
“近年來,歐盟和日本相繼調整其普惠制方案,對我國部分產品減少優惠幅度直至取消優惠,FORMA的使用價值因此在逐步弱化。”泉州檢驗檢疫局檢務科肖科長略顯無奈地說,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未來這些發達國家將陸續取消對我國實行的普惠制優惠政策,“泉州制造”出口到這些國家將面臨關稅門檻提高的局面,產品在歐美等國的市場競爭力將受到較大影響。
區域性原產地證作用凸顯
據泉州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3月,該局共簽發FORMA6344份,簽證金額13229萬美元,簽證金額同比微漲6.6%;簽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優惠原產地證明書(簡稱FORME)502份,簽證金額1380萬美元,金額同比增長40.3%;簽發中國—智利自貿區原產地證書(簡稱FORMF)138份,簽證金額629萬美元,金額同比增長66%。從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目前泉州對東盟、智利等地的出口量在快速增長,對歐美等地的出口量增速則放緩。隨著企業申請FORMA享受到的關稅優惠減少,申請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享受到的關稅優惠將越顯珍貴。
“隨著我國參與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增多,涉及的關稅優惠政策也將增多,泉州企業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優惠政策,將在今后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有關專家表示,區域性貿易協定的關稅優惠是對等互惠的,受到的技術性壁壘也非常少,未來區域性優惠政策將逐漸代替普惠制優惠,成為泉州進出口企業主要利用的優惠原產地政策。
據悉,我國自2001年簽署第一項自由貿易協定——《曼谷協定》以來,先后和東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蘭、秘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正在和海合會、澳大利亞、冰島、挪威、南部非洲關稅同盟、哥斯達黎加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自由貿易區協定的談判。隨著自貿區降稅幅度逐年擴大,泉州企業僅憑一紙證書,幾乎無需增加經營成本,就可獲得巨額實惠,區域性貿易優惠政策正成為我市出口企業亟待挖掘的一座“金礦”。
出口“利器”利用率待提高
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能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但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與FORMA的申請數量相比,目前我市出口企業申請區域性優惠原產地證書的數量仍較少,這其中原因何在?
肖科長分析,造成區域性優惠政策這一出口“利器”利用率相對較低的原因主要有幾方面。首先,有相當一部分泉州企業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是否在輸入國的降稅清單之列。其次,泉州出口產品目前仍較依賴歐美市場,對自由貿易區國家的市場網絡還較陌生,造成對自由貿易區域內國家出口總量不足。第三,不少出口企業雖然對關稅優惠制度略知一二,但申辦證書的積極性不足,認為會增加成本,費時費力。
“我市出口企業應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擴大與智利、巴基斯坦、亞太、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用足用好區域性優惠政策。”業內人士表示,要用好區域性優惠政策,泉州企業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商品出口到哪些國家可享受哪些關稅優惠待遇,優惠幅度有多大。這些信息可以通過向有關部門咨詢或從報紙、網絡上了解。企業與外商談判時,應主動提供優惠原產地證書,以關稅降低作為談判籌碼,增加外商的合作意愿。
(本文來源:泉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