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關稅考驗中國東盟貿易平衡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常務秘書長許寧寧在12月30日的媒體見面會上,對本報記者說:“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要雙贏,中方將充分考慮東盟的利益和經濟增長”,“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要積極應對”。
中國海關統計,今年1-9月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為1469.9億美元,中方逆差7.7億多美元。但中國與東盟老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和文萊)自2005年7月起就開始削減關稅,2010年1月1日自貿區啟動后,除部分敏感產品外,其余所有產品關稅將降至零。與此同時,按照關稅削減時間表,中國與東盟新四國(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零關稅政策將在2015年開啟。
由此,許寧寧預測說,明年可能出現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順差。由于中國產品的性價比較強,中方產品將會更多的向東盟出口。
東盟老六國對可期的貿易平衡變化甚為敏感。12月9日,印尼14個工業協會主席會見印尼工業部長時表示,擔心零關稅將導致中國廉價商品涌入印尼市場,將使國內很多產業嚴重受損,希望推遲中國東盟自貿協定。
印尼駐華大使館公使也曾與許寧寧商談此事。許寧寧30日告訴記者說,印尼公使是“丑著臉來,高興著回去”。
與老六國不同,中國對新四國的貿易一直存在巨額順差。中國商務部數據表明,中國2007年對越南的順差是86億美元,2008年更是激增到107億。
中國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30日對本報表示:“越南一直反映,希望中國減少和越南的順差。我們也希望,中國在擴大出口的同時,要增加進口,逐步減少疑慮!
許寧寧在當天也建議,中國可以和東盟新四國達成單方面免除關稅協議。他認為,這有利于緩解東盟成員國內部的貧富差距,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大。目前,中國與新四國的貿易額只占整個自貿區貿易額的7%左右,中國進口約占3%。
不過,許寧寧稱,衡量自貿協定的最終標準是,是否有利于東盟貿易的整體發展,希望東盟國家“不要簡單的看貿易差”。
他說,東盟國家能夠度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中國市場;東盟與中國建立自貿區,也能分享中國的大市場。
2010年自貿區《投資協定》將生效,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也將啟動。在許寧寧看來,這些都有利于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推動東盟經濟的整體增長。
此前,東盟國家對中方投資東盟較少表示擔憂。在中國東盟雙向投資中,中方投資只占九分之一多,而東盟投資遠遠多與中國。
許寧寧建議說,雙方投資信息和渠道問題亟待加緊建設。雙方需盡快在行業商會之間進行對接,明確雙方優勢;并希望東盟國家向中國學習經驗,擴大對華招商引資。例如,廣東省政府在1月4日將舉辦近1000人參加的自貿區政策宣講會,廣東占了東盟貿易額的四分之一多。
泰國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齊雅文30日說,泰國企業也需要了解相關當地法規。企業需要對產品零關稅出口進行申報,并了解兩地不同的法規。例如增值稅在中國是17%,在泰國是7%。2005年至今,泰國通過自貿協定減稅出口到中國的不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