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自貿區誕生 中國企業登上掘金新舞臺
人們可以期待,到2010年1月1日,中國和東盟雙方將開始對7000多種商品實行“零關稅”。一個覆蓋13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19億人口的消費群體和6萬億美元GDP總值的跨國市場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
僅從經濟規模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之后,將超越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為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世界上最大自貿區”。
專題文字:王希怡
誕生背景
區域合作結下碩果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2002年,中國與東盟啟動自貿區談判,2004年簽署《貨物貿易協議》,2007年簽署《服務貿易協議》。
僅從經濟規模看,中國和東盟自貿區建成后將比歐盟和北美這兩個市場更大,將是“世界上最大自貿區”。
零關稅:自貿區完成的標志
中國和東盟雙方絕大多數產品實現零關稅,是自貿區完成的標志。從2010年1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雙方約有7000種產品享受零關稅待遇,實現貿易自由化。
自貿區的建立將使中國民眾可以享受更低消費價格。比如,中國從東盟進口的榴蓮、山竹、火龍果、紅毛丹等水果價格有望下降。另一方面,自貿區的建成將豐富中國民眾的消費選擇。
關稅取消后,更多東南亞特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消費者可買到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此外,自貿區在服務貿易方面進一步開放,將使得消費者在醫療、教育和旅游等方面擁有更多選擇。
近20年友好關系
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發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從1991年時任中國外長錢其琛應邀出席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開幕式(中國首次同東盟正式接觸),到2000年時任中國總理朱镕基提議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期間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往來急速增長。
第二階段始于2002年,隨著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標志著建自貿區的進程正式啟動。
多重意義
強化經貿合作有利區域穩定
對于中國來說,力促中國與東盟區域經貿合作既有地緣經濟意義,也有戰略上的考量。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與東盟在安全合作和經貿往來方面越來越密切,中國與東盟的和平共處對實現區域和平、穩定和繁榮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相互投資不斷擴大
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往來快速增長,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以其廣闊市場和低成本生產對東南亞經濟的復蘇和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與東盟相互投資不斷擴大。截至2008年年底,東盟對華投資累計達520億美元。中國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東盟的投資也出現了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達21.8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125%。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把東盟國家作為主要的投資目的地。
越來越多亞洲國家認識到,各國要實現雙贏和多贏需要密切合作。區域合作將給區內國家,特別是弱小國家,提供平等的投資和貿易機會,增強它們抵御風險的能力。經濟弱小國家可通過次區域合作,從區內經濟較強國引入技術和資金來逐步縮小區內貧富差距,促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區域穩定有利各方
對于中國來說,力促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有著經濟與政治的多重意義。中國與東盟將政治安全,也作為自貿區協議的重要內容納入。通過啟動自貿區,與東盟國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能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區域政治環境,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國在世貿、政治和安全事務中具有更大發言權,從而擴大中國的影響力。
淡化“中國威脅論”
具體來說,首先,建立自貿區有助維護地區安全環境的穩定。其次,鑒于中國在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而引發的東南亞國家的一些顧慮,促進與東盟成員國更緊密的經貿聯系,既能有助雙方保持和平穩定的雙邊關系,同時無形中也提高了沖突的成本。第三,中國積極主動地主導和參與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過程,有利于中國在區域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第四,通過增加對東盟成員國的投資,以及作出一定程度的互惠互讓,有助于在政治和經濟上淡化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專家
連線
中國經貿戰略重大突破
本報訊(記者 王希怡)談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意義和影響,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王勤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參與制度性區域一體化的一項成功舉措,也是中國加入世貿后對外經濟戰略上的重大突破。
王勤特別指出,目前相較于東南亞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中國企業進軍東南亞的步伐相對落后。在自貿區框架搭建起來后,中國企業應抓住機會,大膽地到東南亞開拓市場、尋找商機。
“南南合作”的典范
王勤表示,中國和東盟之間既有競爭的一面,又有互補的一面。從競爭關系看,中國和部分東盟成員國產業結構相似,工業化發展水平處在相似階段。此外,雙方依賴對外出口的程度相對較高,特別是對歐美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市場的爭奪中,不排除競爭關系。但他認為,中國和東盟的互補遠遠超過競爭,互補才是主流。自貿區建立有助深化產業分工合作、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隨著自貿區建成和關稅降低,將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
有利共抗危機
王勤認為,雖然在過往區域化經濟合作的歷史中,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效益往往比不上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但是,中國和東盟成員國經濟都處在快速發展中,市場潛力巨大,因此中國-東盟自貿區有望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樹立“南南合作”的成功典范。
王勤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并沒有阻礙中國和東盟在貿易自由化的步伐,相反對區域經濟合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事實上,很多國家都將區域化合作作為一種手段,來應對全球化波動。
中國企業爭搶先機
按照計劃,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在明年首先建立。王勤認為,如果能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契機和基礎,構建起包括更多國家和地區市場的“廣域自貿區”,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推動作用。
王勤特別指出,雖然多個“10+1”合作框架之間未必構成直接的競爭關系,但是,中國企業能否充分利用自貿區的優勢,搶占先機開拓東南亞市場,才是中國-東盟自貿區能否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
目前相對于東南亞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中國企業進軍東南亞市場的步伐相對滯后。王勤認為,在自貿區框架搭起來后,中國企業,特別是廣東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機不可失,中國企業應該大膽到東南亞國家開拓市場、尋找商機或者融資,把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都充分利用起來,打造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發展
前景
韓日印澳等國競相效仿
面對快速向前的中國和東盟合作步伐,日本、韓國等國加快了跟進速度,競相提出以更快的速度與東盟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的計劃。
都想來分一杯羹
8月14日至16日舉行的第41屆東盟經濟部長系列會議,東盟10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6個對話國的經濟部長商討了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東盟自貿區框架以及東盟與對話伙伴經濟合作等一系列問題。
除了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外,東盟-印度《貨物貿易協議》的簽署也是這次會議的重要成果,協議將在2010年生效。分析人士認為,東盟已分別與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署自貿協定,因此,這些國家在東盟展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8月14日,在第41屆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經濟部長會議上,泰國副總理戈沙·沙帕瓦蘇在開幕式上致辭說,盡管2015年建成經濟共同體是東盟的目標,但東盟不應止步于此。
有韓國媒體認為,以“中國-東盟投資協議”的簽署為契機,“廣域自貿區”構想全面抬頭。所謂“廣域自貿區構想”是指以東盟為中心,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六個國家融為一體,創造覆蓋32億人口的世界最大市場。
世界三大自貿區
目前世界上現有三大自貿區,除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外,還有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歐盟是根據1992年簽署的《歐洲聯盟條約》所建立的國際組織,現擁有27個會員國。歐盟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實體。
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三國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與歐盟性質不一樣,北美自由貿易協議不是凌駕于國家政府和國家法律上的一項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