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化肥市場上中國化肥企業應有何作為
作者:陳一訓
隨著中國化肥出口量的日益增加,中國化肥(氮肥與磷復肥)在東南亞市場上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對這一現象是喜是憂,中國化肥在東南亞市場如何定位,業內人士有不同看法。
據英國硫咨詢公司(CRU)有關人士在第十屆全國化肥市場(宏福)研討會上介紹,目前東亞亞地區總的肥料消費量超過900萬噸/年(純量),其中氮肥占59%,鉀肥占25%,磷肥占16%。
在東南亞國家擁有相當可觀的天然氣儲量,并且這些資源已經被用來發展合成氮和尿素工業,以滿足本地的需求以及出口。該地區一共有12個尿素的生產基地,原料幾乎都基于天然氣,總的年產能達到1070萬噸,還有3個建設中產能共達200萬噸/年的項目。其中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產量足夠自給并有盈余用于出口,而緬甸和越南將有幾個新工廠在未來數年內投產后以求能夠達到自給。東南亞的第一批化肥出口聯合體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建成,當時的發展戰略是將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轉換為化肥出口。但近幾年來由于對天然氣需求的強勁增長,化肥出口不再具有優勢,因為直接出口液化天然氣會有更好的收益,這就造成東南亞一些化肥生產企業嚴重缺乏天然氣供應。據英國硫咨詢公司(CRU)介紹,目前化肥的生產只消耗了印度尼西亞天然氣產量的10%。如果該國的尿素生產企業得不到足夠的天然氣供應,其產量將會減少,甚至印度尼西亞將會變成尿素的凈進口國。為了保證本國的糧食安全,印度尼西亞政府已放棄天然氣銷售的部分收益,采取必要的措施來保證化肥生產用天然氣的需求。未來東南亞地區氮肥的供應情況主要受印度尼西亞的影響。目前東南亞地區所需的氮肥已有大約36%從其他地區進口,其中主要來自中國和中東地區,而位于中國南方的尿素出口企業具有向該地區出口的良好地理位置,而且中國尿素的出口也主要是面向東南亞。
在東南亞地區沒有大型的磷銨生產企業,幾乎所有的磷肥都要依靠進口。在2004年進口的150萬噸磷肥中,中國提供了超過一半的數量。在東南亞地區生產磷肥和復合肥消耗的大多數磷礦石也是依賴于地區外的進口。中國是這個地區磷礦主要的供應國,提供400萬噸消費量中的1/4。即使近年來中國限制磷礦的出口,但2004年從中國進口的數量也達到88萬噸。大多數進口的磷礦石被加工成NPK復合肥或者重過磷酸鈣。
通過上述的介紹可以看出,目前中國生產的化肥及磷礦在東南亞化肥市場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盛產天然氣的東南亞國家,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可以減少氮肥生產,而出口天然氣。中國的一些化肥企業卻在彌補東南亞的市場空缺。這里先不談國家對化肥生產的各項政策性補貼,就是對中國這一能源相對匱乏的國家來說,出口高能耗、資源性的產品絕非上策。如果只是在國內化肥市場處于淡季,一些化肥企業為了調劑產需關系,短期少量進行一些出口業務未嘗不可,但是把今后化肥增量立足于國際市場上找出路絕對是不可取的。
目前北美和西歐的一些傳統化肥生產大國減產或停產的作法無疑是明智之舉,今后氮肥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天然氣價格低廉的中東和獨聯體國家。與此相比,作為一個能源相對貧乏,而自身又是一個化肥消費大國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來講,打算從國際化肥市場上取得較好的收益恐怕是不現實的。因為以煤為原料生產尿素的成本身比以天然氣要高。所以以煤為主要原料的中國產尿素,在國際市場上難和以天然氣為原的尿素在價格上比拼。
在磷肥出口方面更使人擔憂,中國磷礦資源日見枯竭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些磷資源大省在控制磷礦出口不力的情況下,大力擴大磷復肥的產能。據有關專家預測,在兩年后,中國的磷肥產能將達到1500萬噸純量,大大超出國內的需求,其中高濃度產能擴大更快。屆時多余的產量只能在國外尋求市場。到那時,即使磷礦達到零出口,磷復肥的出口不但是出口磷資源,也是出口能源。國家近兩年一再出臺政策嚴控化肥出口,足以說明減少化肥出口并非權宜之計。
但是也不能說中國化肥行業在東南亞化肥市場上無所作為。據了解,在泰國北部和老撾發現了大型鉀礦藏,曾有不少企業探索建立鉀礦的可能性,雖然也得到東盟(ASEAN)的支持,但時至今日尚沒有成功者,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市場開拓問題。中國有龐大的鉀肥市場,中國一些化肥企業對東南亞地區的鉀資源很感興趣,并積極參與了泰國和老撾的鉀礦建設項目,相信中國企業會在此有所作為,鉀礦會由中國企業開發成功,然后還會有更多的鉀礦建設跟隨其后。
稿件來源:農資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