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步發展的老撾經濟
老撾概況
老撾位于中南半島北部,是東盟10國中惟一的內陸國家,國土面積23.68萬平方公里,人口560萬(2005年統計)。老撾東界越南,南接柬埔寨,西南毗連泰國,西北與緬甸接壤,北鄰中國。境內80%為山地和高原,且多被森林覆蓋,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稱。地勢北高南低,北部與中國云南的滇西高原接壤,東部老、越邊境為長山山脈構成的高原,西部是湄公河谷地和湄公河及其支流沿岸的盆地和小塊平原。全國自北向南分為上寮、中寮和下寮,上寮地勢最高,川壙高原海拔2000~2800米。最高峰比亞山峰海拔2820米。湄公河是老撾最大河流,流經西部1900公里。老撾有60多個民族,統劃成三大民族,即老龍族(主要是老族、泰族,約占全國人口的60%)、老聽族(主要是卡族、普因族)和老松族(主要是苗族、瑤族)。通用老撾語,居民多信奉佛教。老撾屬熱帶氣候。全年分為兩季,5月~9月為雨季,10月~次年4月為旱季。年平均溫度28攝氏度,4月最高氣溫38攝氏度,12月~2月山區最低氣溫15攝氏度。
老撾擁有錫、鉛、鉀、銅、鐵、金、石膏、煤、鹽等礦藏資源。迄今得到少量開采的有錫、石膏、鉀、鹽、煤等。老撾水力資源豐富。盛產柚木和紫檀等名貴木材,森林面積約900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約42%左右。農業是老撾的經濟支柱,農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90%。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薯類、咖啡、煙葉、花生和棉花等。全國耕地面積約74.7萬公頃。老撾工業基礎薄弱,主要工業企業有發電、鋸木、采礦、煉鐵、服裝和食品等及小型修理廠和編織、竹木加工等作坊。老撾沒有鐵路,運輸主要靠公路、水運和航空。
老撾的經濟發展
自1986年引入市場經濟以來,老撾經濟年平均增長率6%,人均GDP從1975年的76美元提升到2005年的438美元。老撾經濟的對外聯系程度也更加緊密,2000年以來老撾出口總額達18.3億美元。同時在旅游業上,老撾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游觀光客,2000年到老撾觀光的游客為73萬人次,2005年達到100萬人次。為了保證作為支柱產業的農業的發展,老撾在全國修建了超過15000個灌溉系統。2005年大米產量為230萬噸,比1976年增長了190萬噸,充分滿足國內消費的同時剩余可供出口。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老撾政府正在逐步擴大電訊、供電、供水、交通設施的建設,以期進一步促進和加強經濟發展和與他國的聯系與合作。目前老撾共有石砌路面1萬多公里,泥土路面1.66萬公里。政府希望建設一條東盟地區運輸通道,以期從內陸國家發展成為連接鄰國的交通樞紐國家,從而加強與東盟鄰國的聯系與合作。其中9號公路從沙灣拿吉省至越南和泰國邊境已經完成,北部R3高速路正在修建中,預計2007年中建成。萬象和占巴色省的老泰友誼大橋業已修建完成,沙灣拿吉省至木達函的大橋正在修建中,預計2006年末完成。
盡管老撾的電訊業、工業和手工業基礎薄弱,但發展十分迅速。目前老撾共有77萬個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1976年老撾全國只有100家手工業工廠,現今發展成2.62萬家。
老撾的電力和礦業發展迅速。到2005年,老撾建成11個水電站,發電總量達15.4億千瓦時,不僅可滿足當地需求還可以出口他國,2005年前10個月銷售額達1925.7萬美元。當地電網也已擴大以保證城鄉地區用電。供電成本太高的偏遠山區,政府正在利用太陽能發電。按照老撾的國家電力發展規劃,2005年有45%的家庭滿足供電,預期2010年供電率達70%,2015年達90%。
老撾立志發展成為區域電力供應中心。位于甘蒙省造價12億美元的南吞2號電站是老撾迄今為止最大的水電站,將于2009年實現供電,電站將在2009年之后的25年經營合同期內為老撾政府創收19億美元。老撾礦業資源豐富,礦業開發是吸引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最大的礦業投資為瀾滄礦業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位于沙灣拿吉省西伯的金銅礦,總投資2.3億美元的銅礦已于2005年3月開始運營生產,預期年均產量為6萬噸。該項目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貢獻巨大。
老撾在發展經濟時非常注重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的同步發展。老撾教育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和師資水平近年來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目前有70%的國民接受教育。近年來多所大學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成立也成為教育業發展的突出成就。2005年老撾共有38所大學和高等院校,共有3.5萬名學生接受大學和高等學歷的教育。共有1684名老師從大學和高等院校畢業。老撾的醫院和衛生服務機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便民服務機構。目前共有16家省級以上醫院、127家區級醫院、746家藥房和13家私人診所,醫生總數為2000人。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