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紡織業發展現狀
一、印尼紡織業總體情況
據印尼國家統計局統計,印尼全國現有紡錠800萬錠,各類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約4000家,雇工人數達180萬人,間接就業人口達500萬人,年產值約120萬億印尼盾(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年創造工業附加值40萬億印尼盾。2006年各類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額為94.6億美元,2007年為106億美元,同比增長12%,其中服裝類占出口總額近一半,以原纖維、棉紗布、絲綢、紡織輔料為主;進口額約20億美元。預計2010年印尼紡織服裝出口將突破140億美元。印尼紡織企業集中分布于西爪哇和中爪哇及雅加達周邊,占88%,其高檔織紗和成衣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競爭力。印尼不產棉花,主要從澳大利亞、美國進口棉花,但富產石油天然氣,化纖生產相對發達。
目前,印尼紡織品主要出口美國、歐盟及日本。根據印尼紡織協會統計,2007年印尼出口至美國的紡織品總額為43.2億美元,同比增長10%;出口至歐盟的紡織品總金額為16.5億美元,同比下降12%;出口至日本的紡織品總金額為5.04億美元,同比增長2.1%。
二、印尼紡織業面臨的困難及政府有關應對措施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印尼成為重災區,陷入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危機,經濟上連續三年負增長,紡織業也遭受重創,現仍面臨困難:
(一)機器設備老舊如今,印尼紡織機械設備落后、老化嚴重,機齡20年占20%,機齡10年的占60%,效率低下,缺乏競爭力。
(二)銀行融資困難雖然印尼央行已大幅降息(由12.75%降至8%),但銀行業不愿對工業界降低貸款利率,致使紡織業難與國外廠商競爭。印尼紡織品出口信用貸款利率約為18%,較越南的7%,墨西哥的8%,印度的10.5%、巴基斯坦的11%及孟加拉的12%均高。
(三)生產成本提高
2005年10月,印尼政府調漲燃油價格125%;印尼國家電力公司每千瓦小時電費平均為8美分,而孟加拉僅為3美分,越南7美分,中國為7.6美分;據印尼勞工部統計,印尼勞工生產力世界排名第59,中國排名第31,印尼勞工工資每小時0.76美分,較中國勞工0.55美分高,因此印尼紡織協會呼吁政府盡快修改勞工法,以便在服務外包、解雇員工遣散費及最低工資等方面有合理的規定。
(四)紡織品走私問題嚴重,經常發生非法轉運行為,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
對此,印尼工業部主管紡織工業的總司長安沙里表示,鑒于紡織業為印尼重要的創匯產業且能吸納大量就業人口,該部擬采取如下有關應對措施:
第一,更新機械設備,2007年印尼財政部從國家預算中撥出2550億盾(約2800萬美元),用于補助印尼紡織與成衣廠商購置設備所需支付的貸款利息。2008年該補助資金提高到4000億盾(約4400萬美元),表明印尼政府對更新紡織企業機械設備的高度重視;
第二,銀行放寬融資,印尼本國銀行為規避風險,寧愿投資印尼央行(SBI)票券,也不愿貸款給工商界。印尼政府正積極鼓勵印尼商業銀行能對工業界增加貸款,同時印尼紡織協會也請求政府恢復特別出口信用措施,以協助紡織業特殊信用需求,此項措施曾于上世紀90年代早期推出,因當時有幾家公司濫用而遭到廢止;
第三,降低生產成本,工業部除已促請銀行業及社保基金(Jamsostek)提供貸款予紡織業更新設備外,還推廣使用煤炭等替代能源,降低對燃油的依賴,降低生產成本。
第四,鼓勵投資,為充分發揮出口潛力,印尼紡織業在未來3年內仍需投資51.9億美元。2004年外國投資印尼紡織業的金額為1.655億美元,而2006年已增加至4.18億美元,猛增252%,顯示了印尼紡織業良好的前景。2007年初印尼政府公布2項規定,提供獎勵措施及免除紡織品生產所需的初級產品進口稅,目前也在積極探索更具支持性的財政、貨幣和勞工政策,從而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
三、中印尼企業可在紡織領域加強合作
印尼紡織業關乎其國計民生,社會影響面大,中國企業與印尼企業在紡織領域有互補合作的空間,中國企業應重視與印尼企業在紡織領域的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方式。
(一)設立紡織企業工業園
目前,印尼政府為發展經濟、減少失業,正著力發展實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企業可在印尼投資設廠,開辟專門的中國工業園區,利用中國企業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實力加強與印尼企業的合作,產品可直接銷往世界各地。
(二)機械設備更新領域的合作印尼紡織企業目前普遍面臨設備老化問題,同時在資金方面又遇到困難,企業希望更新現有陳舊設備,提高生產效率。中國紡織工業門類齊全、設備先進且價格及維護成本低,較易為印尼企業接受,中國有實力的紡織企業與商業銀行可帶資入股印尼紡織企業,參與設備更新改造,這樣有利于雙方優勢互補,提高競爭優勢。
(三)利用好印尼每年一屆的“紡織機械展”這一平臺近幾年來,印尼每年都舉辦一次大型的國際紡織機械展,規模和影響力越來越大,參與的國家也越來越多,中國有實力的紡織機械和紡織技術公司也積極參與,其規模和質量都是展會的一大亮點,使得越來越多的印尼紡織企業了解中國的技術和設備并建立了相互的合作關系。
來源:中國駐印尼大使館經商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