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稅計劃助中國東盟能源合作
雙方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雙方的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區域性國際競爭力。中國與東盟礦產能源貿易漸入佳境6月27日由泰國陸上運輸到云南的第一車液化石油氣,標志著滇黔桂石油勘探局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今年3月在昆明簽訂的第一份長期液化石油氣及成品油貿易買賣合同開始實施。截止到7月8日,已運入云南打洛邊境口岸的液化石油氣達150噸,這些進口液化石油氣專門供應云南西雙版納及思茅地區等周邊市場。其實,我國與東南亞國家在能源領域的正式合作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了。東盟問題專家李計成認為,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國國內能源生產基本上能滿足生產消費的需要,而東盟石油天然氣的出口對象也主要是北美、日本、韓國和歐盟市場。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在全球能源供求市場中的地位逐漸趨于上升地位,與東盟各國在能源領域的貿易與交流漸入佳境。從“中國?東盟工商領袖論壇”上獲悉,2004年,我國從東盟國家進口的成品油、原油、煤和鐵礦石的數量分別為1318萬噸、1253萬噸、751萬噸和233萬噸,越南已經超過澳大利亞成為我國最大的煤炭進口來源地。 企業間能源聯合勘探開發方興未艾按照國際慣例,各國石油公司參與國際國際氣油的勘探與開發主要以購買儲量、兼并有儲量的公司的股份和獲得勘探開發區塊的轉讓股份以及獨立或聯合聯合申請勘探開發權等方式來進行。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勘探開發隨著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而掀起了高潮:在股份并購方面,2002年中海油斥資5.58億美元購買西班牙瑞普索公司在印度尼西亞5個海上油田的部分石油資產。經過這次并購,中海油現在已經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商之一。在勘探開發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國石化集團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在越南河內盆地鉆探出日產3至4萬立方米的石油天然氣田,這是中國石油勘探行業在越南承攬項目的歷史性突破。據了解,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此次與越南合作的“越南河內盆地鉆井項目”,主要是為越南油氣勘探提供技術及設備支持。南海有含油氣構造200多個,油氣田180個。經初步估計,整個南海的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至300億噸之間有“第二個波斯灣”之稱。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菲律賓國家石油公司以及越南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簽署了為期3年的《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3家公司將在一個總面積為14.3萬平方公里的協議區內研究評估石油資源狀況。2007-07-26 來源: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