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電子商務市場:待開墾的處女地
由于東南亞地區的電子商務市場尚屬于萌芽階段,且各國發展步調不一。在新加坡,電子商務發展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但在落后國家一般消費者尚不知電子商務為何物。因此,若欲進入東南亞市場發展電子商務時,對不同國家還應區別對待。具體建議如下:
1. 最好的市場進入策略就是與當地公司成為伙伴,以提供網絡或電子商務的產品與服務。例如臺灣的夢想家媒體,于2000年初與泰國最大的百貨零售集團Central Group合資成立Pop Network公司,共同發展東南亞的入口網站與電子商務市場。
2. 如果與當地伙伴建立市場后,經由時間的累積與資源的投資,以建立伙伴關系,則較容易成功。某些項目必須以委托當地廠商承包的方式經營,并且專業分工,截長補短,以降低運營風險。
3. 必須了解當地消費者對網絡或電子商務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看法。東南亞地區大部分的消費者與企業界對于非經親眼看見貨品而進行采購,在初期可能無法適應。故在現階段來說,可在先導期從事宣傳廣告與市場調查之工作,以吸引消費者注意。
4. 由于東南亞國家擁有信用卡人口的比例相當的低,在建立線上購物或服務時,必須考慮如何解決付款問題。除了信用卡交易機制外,必須要能提供其它的交易機制,付款方式越多樣化,交易的瓶頸越低,成交的機率越大。
5. 東南亞國家商業關系模式與我國相異之處頗多,在選擇商業伙伴,開拓市場時,必須了解當地風俗、習慣與民情,則成功機率較高,且可免除不必要的商業糾紛。
6. 在東南亞建立電子商務市場時,應采循序漸進的方法,先在較進步的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建立灘頭堡網絡,再擴及其它國家,借此發掘更多的商業機會。
給企業的建議
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在經過金融風暴的打擊后,目前經濟已基本恢復。雖然金融風暴使得東南亞各國的信息通訊建設與電子商務的推動也受到嚴重影響,但在全球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推波助瀾下,東南亞國家未來的電子商務市場發展應有榮景可期。
誠然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電子商務市場,或因信息與通訊建設基礎薄弱,或因人民消費習慣與文化民情迥異,或因付款問題,以致于尚未建立。但國際著名研究機構如IDC或Technoledge Asia等,對東南亞國家未來發展電子商務的前景皆持正面的看法,視之為尚未開發之處女地,深具潛力與機會。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我國企業而言,現階段開發東南亞電子商務市場應是可行的另類國際貿易工程。初期可先透過網絡的現有架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電子商務,待業務量增加與時機成熟時,可直接切入該地區,與當地有密切往來客戶成為伙伴關系,提供網絡或電子商務的產品與服務,進而逐步推廣,以建立全球化的貿易服務網絡系統。
為了進一步拓展我國在東盟國家的外銷市場,能通過網絡,將所設計、制造的產品呈現在網站上,實時的與東南亞或全球各地客戶進行溝通、展示,進而直接在網上完成交易,最后提供服務,應為可行之道。因此,我國企業應把握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發展電子商務的良機,積極布建該區域的電子商務產品與服務網絡,以掌握商業與貿易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