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汽車前景看好 將成全球第4大汽車市場
目前,美國、歐洲和日本等汽車傳統市場已快飽和,而東南亞國家汽車擁有量較少、制造成本較低, 進而成為經濟前景看好的新興市場。福特公司預言,2005年東盟將繼美、日及德之后,成為全球第4大汽車市場,福特公司還預測,東南亞市場的汽車需求將從2004年的170萬輛增加到2014年的300萬輛左右,增幅超過76%。東盟汽車業良好發展前景得益于東盟汽車工業的自身優勢。它主要表現為:東盟已奠定了汽車制造業基礎,擁有一支水平較高的技術隊伍;世界主要廠商在東盟設有裝配廠,并已初具規模;勞工充足,工資低廉;地價便宜;汽車銷售市場前景廣闊等。東盟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四國。
馬汽車零件業前景亮麗。
在東盟市場開放后,馬來西亞將變成不同品牌汽車在本區域私家車的制造中心,汽車零件業前景會一片亮麗。馬國內汽車零件供應商正充滿信心,期待著東盟汽車市場的開放。據透露,在東盟自由貿易區落實后,作為東盟最大私家車市場的馬來西亞無疑將是本區域最理想的私家車制造中心,而印尼、泰國會成為多用途汽車與小型卡車的制造中心。日本的豐田,韓國的起亞及現代紛紛把生產設備設在馬來西亞,充分顯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也為零件制造業帶來更多商機。據市場人士分析,在東盟開放后,馬國產車的銷量也許會受到一些沖擊,但更大的零件供應市場足以抵消這方面的沖擊。這些零件供應商除了供應國產車之外,也供應零件給歐美與日本等設在本地區的制造廠。馬國產車零件供應商協會主席莫哈末沙表示,起步較早的馬汽車零件制造業不論在價格或品質方面,都稍占有優勢。雖然人力成本難以與泰國競爭,但人力成本實際只占零件成本的7%左右,許多泰國汽車零件公司,高薪聘請了不少日本或美國的高層管理人,加重了人力成本的負擔。馬汽車零件生產成本較低,主要是業者采用臺灣及中國機械,價格只是歐美或日本產品的一半。在泰國設廠的歐美及日本汽車公司,機械都從本國引進,間接提高了生產成本。根據以日本制造成本指數為基準的調查顯示,馬零件整體上制造成本要比泰國更具爭力。一些馬國產車零件供應商已小規模供應一些零件給泰國的汽車制造廠,市場正在迅速擴大中。
經濟前景及相關政策促使菲律賓汽車提高銷售量。
菲律賓的汽車產業政策相對比較開放,日本、美國的一些汽車生產企業在菲均有投資,但菲律賓汽車產業無論從資源還是技術方面都很弱,80%的原材料和配件依靠進口,然后進行組裝成車,產品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目前市場上現有機動車450萬輛,且以4.4%的速度在增長,年平均銷售3.1萬輛小轎車、1.3萬輛客車、1萬多輛貨車、4萬多輛吉普尼(城市載客工具)。2003年進口近1萬輛整車,進口汽車配件1.5億美元,大部分是日本的豐田、 本田、三菱等汽車配件,中國汽車及配件幾乎沒有份額。近年來,菲律賓的汽車工業已經日漸走出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低谷期。隨著亞洲國家間貿易壁壘的消失以及國內關于汽車出口信貸優惠措施的出臺,菲律賓汽車工業市場發展比較迅速。汽車制造協會副會長兼菲律賓卡車制造協會會長伊麗莎白·李指出,對于經濟前景的良好預期以及由于國產稅務法的實施使需求規范化,都將促進菲汽車銷售量的提高。此外,她指出,現行的有關限制二手車進口保護國內汽車制造業的法律措施是推動銷售量提升的另一個因素。李表示,2004年商用汽車的銷售量仍占據總量的70%,而客車銷售量保持30%的市場份額。同時,汽車零件是繼電子業和紡織品之后,菲律賓創匯最大的行業。菲汽車零件制造商公會預期今年出口將增長9%,主要原因是生產量增加。 菲豐田汽車零件公司也預期今年出口收入達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豐田汽車去年的出口收入占該行業去年總收入的27%。菲的汽車零件業比較小,只有256家。
印尼汽車市場市場容量大。
目前印尼汽車市場主要由日本廠商控制,日本汽車廠商在印尼建立了一些獨資或合資的整車生產組裝廠,部分產品已本地化,銷售和維修網絡完善,良好的售后服務和零配件供應已贏得了用戶的信任。ASTRA公司和INDOMOBILE公司都與日本汽車企業合資生產,建立了比較齊全的銷售網絡,其產品的銷售價格、油耗、運行等方面都占有不同的優勢,在本地非常暢銷。印尼汽車工業主要集中在小轎車生產組裝行業,年生產能力約為70萬輛,市場上進口的大排量豪華汽車份額不到10%,小排量中低檔汽車份額超過90%。目前印尼市場有許多原裝進口汽車(如奔馳、寶馬、大眾、鈴木、標志、福特、現代、切諾基等十幾種車型)在銷售和使用。2003年汽車銷售總量為35.4萬輛,2004年汽車銷售總量40多萬輛,2005年可望達到50萬輛。每年二手車銷量在10萬輛左右,汽車出口在1200~2000輛。印尼有汽車零部件生產廠163家,從業人員8.4萬,目前汽車保有量530萬輛,平均每40人擁有一輛汽車,汽車市場在印尼有巨大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泰國可能成為東盟統一市場的汽車出口基地。
泰國汽車業曾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前出現過短暫的輝煌。金融危機對泰國汽車工業造成了嚴重打擊,國內和地區市場需求 的急劇減少迫使生產規模萎縮了40%多。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泰國汽車市場恢復很快,泰國2002年汽車產量創歷史最高產量記錄,由于廠家進一步擴大出口,泰國很可能在2005年形成100萬輛的生產規模。汽車工業目前成為了泰國的第三大產業,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泰國汽車業的發展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業內人士預測,本世紀頭10年,泰國汽車工業將以每年10% ~15%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0年,泰國汽車年產量將達到150萬輛。分析人士認為,泰國汽車銷量持續增長首先得益于泰國經濟的加速增長。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經濟前景和收入增加充滿信心,加之政府長期實行低利率政策,市場對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穩步增長。其次,泰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采取優惠政策吸引世界各大汽車制造商來泰國投資設廠。目前豐田等世界主要汽車制造商已將泰國作為其在亞洲的生產基地。同時,由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啟動,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稅將大幅降低,泰國作為世界汽車制造商向東南亞地區擴大市場的橋頭堡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泰國政府在這種情況下已提出了建設“東方底特律”的口號。分析家指出,2005年1月1日啟動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將使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文萊和印度尼西亞對85%的商品實施零至5%的關稅。以目前的生產能力,泰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東盟統一市場的汽車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