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越南汽車及散件出口正在起步
越南為我鄰國,文化相通,國情相近,正在發展本國汽車產業,加緊進行汽車項目建設,我對越出口汽車產品存在有利條件。
市場現狀及產業發展
越南汽車市場容量較小,發展較快。2004年,.越汽車市場銷售 40141輛,比2咖年(42557輛)下降 6%,其中65%為多用途車、輕卡和旅行車。據越統計總局數據,2004年越全國共進口汽車89.7萬美元,比 2003年增加7,1%,其中整車32.4萬美元,增加21.9%。目前,越全國汽車保有量約60多萬量。
總的來看,越國內汽車市場具備一定潛力,據越工業部工業政策戰略研究院報告預測,2005年越汽車市場需求量將達14.5萬輛/年, 2010年為25.6萬輛/年。據越交通運輸部預測,2010年參加流通的車輛總數將達為129萬輛,2020年為280萬輛。根據目前市場供求趨勢來看,各種類型的車輛外形越來越小巧,中型車和貨車在越市場上日益走俏。
因越汽車市場容量有限,組裝能力相對過剩,平均實際產量僅達設計能力的18%,且各種汽車散件、零件幾乎都從國外進口,因此越市場售價遠高于同類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例如,豐田公司在越組裝的花冠(TOYOTA COROLLA)年產量為1109輛,市場零售價格25500美元,去除增值稅和特別消費稅的價格為21500美元,而該車型在泰國市場年產量為18500輛,市場零售價格22000美元,去除相應稅費后售價為14800美元。
越南汽車產業現包括11家外.資企業和160多家本國企業,其中有近加家從事汽車組裝生產、近 20家生產汽車車身、60多家從事汽車零配件生產制造,國內企業年組裝能力共約2500至3500輛, 2000年實現3164輛,2001年實現 5240輛但總的來看,越南本國企業產量很低,生產效率低下,無法與外資企業競爭。目前,11家外資企業主要產品為小汽車和商用車,其價格普遍高于中國、韓國和獨聯體進口的車輛。據越南汽車協會統計,2002年11家外資企業共組裝生產26706輛,分屬全球14家廠商的39個品種。
外資企業除HINO公司專門生產重型卡車外。其他各家外資組裝企業均可按市場需求生產。11家外資企業自獲投資許可證至2002年共組裝汽車78394輛,總營業額實現18.32億美元,總利潤2441.3萬美元,上繳利稅3;06億美元,共雇傭勞動力3814人。2003年以來,有6家企業經營贏利,5家虧損,其中豐田(越南)公司利潤最大,累計2945.7萬美元;MEKONG公司累計虧損1800萬美元。
目前,幾乎各外資企業都以 CKD方式組裝為主。各外資企業中國產化率最高的達10%,最低僅 2%(不包括焊、漆和組裝)。與當初在投資許可證中的承諾相比,各企業沒有使用多少越本地生產的零部件,一般僅為輪胎、座椅、電線、天線等低值零部件。 在技術工藝方面,各外資企業幾乎未投資于汽車制造領域。而主要以CKDl或CKD2方式組裝,技術工藝十分相近;或以IKD方式組裝,國產化比例很低。
產品質量技術標準
一些合資企業已獲得國際認證,如IS09001-2000或者類似質量標準認證,如TQM、QS9000等。具體各企業取得質量認證情況如下: 豐田 (TQM),福特 (QSg000),越南明星(1SO9001— 2000),奔馳(1S09001-2000)。關于環境標準,也有一些企業獲得 IS014000認證,如福特,豐田,大宇,VMC。但還有一些外資企業未達各項指標,未獲質量標準系統和環境的有關認證。目前,越質量管理部門對外資企業的產品未真正發揮監管作用,幾乎完全依靠各投資企業的品牌信譽和生產技術水平。另一方面,越政府部門的標準頒布和適用工作(特別對于各項強制性標準).比較零散,各項標準的執行效力較低,因此在各項標準基礎上的管理效果不高。
中越汽車領域合作現狀
目前我對越汽車及散件出口正在起步。據我海關統計,2003年我對越出口各類汽車及底盤3426輛,金額247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50.2%。一段時間以來。一汽每年向越出口1000臺一類底盤。哈飛汽車公司、重慶長安和柳汽等多家汽車企業已來越考察,哈飛、長安等公司正在同越商談提供汽車組裝線和出口散件的合作。越企業同我合作的積極性很高,已有企業與我探討進口組裝線和散件事宜,歡迎中國企業在越生產汽車零配件。
存在問題
過去一段時期,中國汽車企業來越探討合作越來越多,其中一些企業正在考慮在越投資設廠,主要障礙是越方不再對外商頒發汽車組裝執照,如只生產零件而無法在越進行組裝銷售,企業投資風險太大,難以操作。2003年10月越政府常務副總理阮晉勇訪華并參觀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后,中國企業希望越方上述政策有所調整,為雙方在越合作生產組裝汽車創造條件。但從目前看來。越方在這方面政策如何把握仍未明確,中國汽車企業尚朱能在越設立汽車生產組裝廠。
我國對越南出口汽車組裝線和散件供越南企業組裝尚未成規模。如果越政府批準成立一批越本國的汽車組裝企業,將為中國企業對越出口汽車組裝線和汽車散件提供機遇。從長遠來看,通過這一形式合作,我企業難以在開拓市場方面占據主動,利潤空間小。越汽車企業成熟后,將逐步提高國產化比例,替代從我進口汽車散件。
我汽車企業剛剛開始“走出去”,與國際知名汽車企業相比,仍缺乏海外市場開拓經驗,尚未樹立起良好市場形象;另一方面,越市場對我企業尚不了解,一些企業和消費者對我商品仍有疑慮,為我企業開拓越市場增加了難度。 2005年7月27日 信息來源:國際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