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海外參展出現兩極分化
出口退稅政策改變,生產資料成本不斷上漲,員工工資水漲船高,銀行貸款提高門檻,匯率不斷攀升,令中小企業對外出口遭遇"寒流",致使--
中國中小企業海外貿易拓展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單一手段逐漸向多元化發展,但展覽的地位從未動搖過,尤其是海外參展,越來越被企業所重視。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將近20000家企業參加各種境外產品展會,足跡遍布全世界 60多個國家。
新年伊始,各展覽公司加強全年招展的攻勢,推出各行各業的各國展覽會資料,各外貿企業也開始考慮制訂參加展覽會的計劃。然而,從2007年下半年一系列貨幣從緊政策開始實施,尤其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攀高,使過熱的國內經濟在緊縮政策推出之時,也導致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在開展對外貿易的工作上遭到"寒流"。銀根偏緊,使中小企業海外參展的現狀發生變化。
海外參展成為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重要手段
自本世紀初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制訂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中小企業走出國門。尤其在沿海發達城市,前幾年地方政府給予中小企業很大的創業便利,比如給私營企業的出國人員辦理因公護照和商務簽證,對攤位費和人員出國費給予財政補貼,有的展覽會甚至出現出國參展無成本支出或倒賺的現象。
在這種政策的催生下,大大小小的外貿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成長,使得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地開花。不少廠家即使訂單少、生產流水線吃不飽,也絕不肯做內貿,不肯讓自己的產品流向國內市場,為的是確保出口外貿的高利潤回報和市場競爭力。
在這樣一個利潤回報有保障且有國家財政補貼的經濟政策鼓勵下,中小企業的參展選擇,往往與參展國家、參展費用直接聯系,哪個展覽會費用低、補貼多,其對于參展企業就更有號召力。
貨幣從緊中小企業海外參展進退兩難
然而,隨著2007年下半年中央貨幣政策及一系列措施出臺,不斷敲響經濟過熱發展的警鐘。參加國外展覽會的主力軍是大批中小企業,貨幣從緊政策出臺后,受沖擊最大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
一方面,出口退稅政策的改變,退稅的產品和退稅率都在不斷減少和下降;另一方面,國內的生產資料成本不斷上漲,包括員工的工資有了國家規定的最低保障,形成巨大的資金壓力。銀行貸款也對中小企業提高門檻。同時,匯率的不斷攀升,使有些企業越做越虧,不做又不行。這使許多中小企業顯得茫然失措。
面對多重壓力,多數中小企業依然不愿放棄已有的陣地,并幻想獲得更多的外貿訂單,以擺脫國內生產資金不足的困境。
海外參展或是追逐知名展會或是放棄參展
在歐洲主辦單位大幅提高的參展費用面前,中小企業越來越謹慎地選擇展覽會,不輕易流露參展意向。不少中小企業以前很有參展熱情,今年以來不再報名參展,對出國參展開始出現分化,呈現以下特點:
減少參展數量,只選擇著名的專業性展覽會,或成熟市場和地區。一些參展老客戶,以前一年要參加5-6個展覽會,但今年以來,只是有選擇地參加少量影響力大的展覽會,一般規模較小的展覽會不再涉足。
以前有大量的財政補貼,還可以帶產品開拓新市場,一般一年也就參加1-2次展覽會。現在面對新的經濟形勢,這些企業只愿意參加當地最有影響的展覽會,一方面鞏固老客戶,發展新客戶,一方面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保持原有的市場份額。這也衍生企業參展的另外一個重要現象--對展覽會的了解程度越來越深,對展覽公司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參展費用的成本核算越來越細,對參展人員的培訓越來越精,對展覽會的選擇越來越謹慎。
總的趨勢是,更加追逐參加世界著名的專業性展覽會,如法蘭克福消費品展、德國科隆五金展、法國巴黎面料展等;更謹慎地選擇展覽會,更大范圍地收集展覽會的信息,一旦覺得費用不可承受或有一定的困難,便毫不猶豫地暫停參展,以保住固有的一點資金積累。
專家建議海外參展不能僅走接訂單的老路
業內專家指出,對企業來說,海外參展更重要的是改變意識,在走出去之前就對"為什么要出國"、"出去了怎么辦"這些問題有過思考。萬萬不能還停留在出國就是接訂單的老路上,這樣只能使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越來越低下,一直處在生產鏈的最低段并最終成為價格戰的犧牲品。
在國際展會上,中國中小企業還是會集體無意識地展現他們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比如,中國的中小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還是喜歡單打獨斗,不太愿意和同行配合協作作戰。體現在展會上,就是同一展會,中國企業還大都以三個以上的展團出現,力量分散。在展位布置上,也各自為政,不太愿意形成整體風格。說到展位,中國的中小企業出國參展時,由于成本上的考慮,往往只會選擇9個平方米的標準搭建,而不太愿意做特裝。這就體現中國中小企業對自身形象和品牌還不是太重視,海外推廣的主要目的還是賣產品,而不是推廣品牌和形象。
總之,中國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任重道遠。同時,在海外拓展市場,參展只是第一步,在參展的同時,還要同時運用市場考察、電子商務、平面廣告等多種手段,才能真正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并且站住腳、扎住根。劉微 產經網-消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