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由貿易展開版圖
新西蘭只是第一枚棋子。中國的貿易戰略已經布局,或將“以遠攻近”展開一幅自由貿易的廣闊圖景。
經過三年多、共十五輪的漫長談判,4月7日,新西蘭成為第一個和中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發達國家。此前和中方簽訂類似協議的都是發展中國家,比如智利、巴基斯坦等。
目前新西蘭在中國貿易伙伴的名單中不過排名第50位,與新西蘭產業結構近似的澳大利亞已經開始感到壓力,有望盡快和中國敲定從2005年就已啟動的自由貿易談判。另外,韓國新總理李明博也表示要加強和中國的貿易關系。
“算是一種‘遠交近攻’吧,”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和政治研究所的李眾敏對本報表示,“這可能會對啟動自由貿易協議談判起到一定促進作用。”李眾敏是該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但李眾敏同時指出,美國和歐盟等國家有可能據此指責中國熱衷于區域貿易自由化的談判,影響多哈多邊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因此要求中國作出更多承諾。
先行者新西蘭
4月7日,北京,中—新自由貿易協定在兩國總理見證下簽署,內容覆蓋貨物、服務貿易、投資、人力資源等諸多領域,也為海關、檢驗檢疫、知識產權等領域做出制度性安排。協定生效后,兩國間的關稅壁壘將逐步消除(參見圖表)。
新西蘭與中國的貿易關系已創下多個第一:新西蘭在中國當年加入世貿組織(WTO)時,第一個完成了與中國的雙邊談判;新西蘭是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發達國家;新西蘭也是第一個與中國展開自由貿易談判并簽訂協議的發達國家。
遠在澳大利亞的商人們感覺到了這些第一的威脅。協定里中方對農產品關稅壁壘的放寬,如羊毛、乳制品、食品飲料等,引起了澳大利亞同行的關注,澳洲輿論一片中新協定將削弱他們的競爭力的聲音。
但也有樂觀者表示,這個協定開了先河,可以成為日后中—澳自由貿易談判的借鑒。而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KevinRudd)在協定簽署后的第三天訪問中國,也承載著其國內商業界對他推進中澳貿易的期望。
中方則強調這個先行者的標志意義。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說:“協定的簽署……也為我國同其他國家,包括發達國家談判自由貿易區積累了經驗。”
下一個是誰?
“實施自由貿易戰略”,在去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之后被寫入政府報告,證明這是中國政府處理對外貿易的原則和方向。
李眾敏曾專門就此完成了一份課題,其中提出了一項中國對六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韓國、印度、日本——貿易自由化的戰略排序。
目前看來,中國正朝著這個思路前進。但近年來中國致力于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力度比較大也帶來其他的隱憂。
李眾敏說在多邊貿易談判屢屢受阻的背景下,這種做法可能會招致一些批評,可以預料,在下一輪追究多哈回合失利的原因時,中國難免成為受指責的一方。
也許正是因為WTO主導下的全球貿易多邊談判屢屢受挫,始終進展緩慢,才導致區域自由貿易區的興起。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徐梅對本報表示,往后十年將是區域自由貿易區發展的高峰期,目前這樣的協定中,雙邊的占80%,其余的包括三邊或多邊的區域聯盟協定。
雖然中國和東盟已有協定,但是更廣闊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包括東盟加三的中、日、韓)一直還沒實現。徐梅認為,中日之間的競爭性產業結構、政治淵源,以及美國因素是主要原因。
“建立自由貿易的過程中,互信是前提之一。”徐梅說,有著四個第一的新西蘭不但有這種互信,而且中—新的雙邊貿易額對比總體規模也比較小。而日本當年在簽署第一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時選擇了新加坡,其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是城市化國家,不會對日本農業產業造成損害。
中國和日本在東亞經濟區域都想占據主導位置,日本因此會先考慮拉攏周邊國家,例如東盟諸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韓國等,而不會特別熱衷于對中國的貿易自由化。
徐梅說,理論上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會帶來兩個效應,對區內成員是貿易創造,通過降低關稅減低進出口成本(也給消費者帶來好處)而刺激貿易;對區外國家則是貿易轉移,因為后者必須在不平等的條件下競爭。
區外國家也有應對辦法,一是繞過關稅壁壘,直接到當地投資,以便按當地的條件進行商務,因此即便是雙邊協定,也有可能引進更多的區外國家的直接資金流入;另一可能性是通過各種渠道施加壓力,希望區內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
(本報實習記者周思對此文亦有貢獻)
何謂“FTA”
FTA,即自由貿易協定(FreeTradeAgreement),也被稱為戰略經濟合作伙伴,通過國與國、或國家聯盟之間談判,以剔除合作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基本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只有兩個或幾個國家參與,因此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取得一致協議。而WTO力圖在150個國家實現整體貿易自由化,則需花費巨大氣力。自由貿易協定自2000年逐漸興起,估計目前已經簽署的區域性協定大約有300多個。 經濟觀察報